浅谈禅宗生死观
浅谈禅宗生死观一、前言
禅宗是“以心传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为宗旨。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契悟,祖祖相传,至达摩,于梁代来华初至广州,后到金陵,与梁武帝谈而不契,而一苇渡江前往嵩山少林寺,面壁九载,为东土禅宗初祖。
禅宗简单而又直接,是强调“佛法不离世间觉”的思想,这一思想贴近社会、贴近民生,在现代社会大力弘扬,具有积极意义。
二、禅宗生死观的基本观点
佛教本身就是一门生死学问,十二因缘生死相续,贯穿了我们一个又一个的生死轮回。依世间的生死,是指色身的生灭,而禅宗的生死观,从观念、修行上指的却是自性的不生不灭,生死一如,生,要活得自在,死,要死得洒脱。将生死看作最为平常不过的事情,不贪恋,不追求,将一期生死轮回止息,以期求证涅盘之果。禅宗生死观,即对生死解脱的认知,主要有如下观点。
(一)本来无一物
在生死方面,惠能大师的开悟偈语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对生死境界的一种陈述。既然本来无一物,生死又有何异?这种思想,在后来禅宗的发展中起到前所未有的指导作用。
洞山良价禅师往生前对弟子说:“出家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劳生惜死,哀悲何益!”法常禅师更是豁然:“来莫可抑,往莫了追。”简直就是朴素的真理、睿智的哲理!“人出生不可抗拒,人死亡不可追回,事事随缘。”生死之理即是如此,人们往往对于五欲的追求太过执着;不能平心处世,往往生时造业,死时惶恐,没有一丝自持之力,到头来只为生死所拖累,而修习禅宗生死观则可在无限的禅意里,一切都是无始无终,非生死可拘。
(二)觉知无常
以科学角度而言人的色身,是由自然界十几种元素组合而成;以佛法言,是“地水火风”四大组成,都属自然界的现象,往生的色身只是回归自然:
永嘉玄觉禅师觉知无常甚深,初见六祖惠能大师,道了一句“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六祖就说:“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玄觉即答:“体既无生,了本无速。”两位都立基于佛陀缘起法的真理,才有这电光石火般的机锋问答!
禅宗就是要学人“大死一番而后生”,把参破生死当作一件大事,藉由色身的生死勘破心念的生死,思维生死的本质是缘起性空,勘破世事如梦,才能克服对生命的恐惧及执着,不为生离死别而悲恸,具有觉知力,超越生死,就能活的充实快乐。
(三)识得自性
人人都有一个不生不死的生命,那就是“佛性”,也是我们的真心。自性、真心是我们的本体,修行生死禅观是妙用。已然见性的人,既得解脱之法,生死又有何惧?有茶就喝茶,有饭就吃饭,心无挂碍。所以生死一体,识得自性,即脱生死。
星云大师说:“禅观的世界是生死的,也是涅盘的。死亡朽坏的只是身体,我们的真如自性,法身慧命没有生死。所以在禅者的境界里,生命是永恒不死的,永远在涅盘里,永远如如不动。”因此,禅宗认为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生与死是平等一如。
色身没有永恒,把生死当作自然现象,如流水不歇,或花开花谢,生不贪,死不畏,以平等心、平常心看待生死,就能够泰然自若了。
(四)生死圆融
禅宗经常参“父母未生前我是谁”。意在打破寻常的习惯性思维,突破生死的“断灭见”,即人死如灯灭的观念。佛教的思想体系中,时间有三际,就是过去、现在、未来。生命形式有四圣六凡,成圣者可脱生死人圣道,凡愚者只能轮回。生命的具体形式永远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唯一不变的就是“佛性”。从生命形式来看它有生生不息的无限性。但要具体实证这种生命的不常不断必须立足于佛性的高度。一旦从本性是佛的角度来看,生命的流程一览无余,甚至连身体的有无都不能障碍。宗杲大师就讲过一个佛教典故:“厕宾国王执剑问师子尊者曰:师得蕴空否?尊者曰:已得蕴空。王曰:脱生死否?尊者曰:已脱生死。王曰:可施我头。尊者曰:身非我有,况乎于头。王遂斩之白乳高丈余,王臂自落。”师子尊者已了脱生死,自然有这种敢让人斩首的气魄。不过,需要明白的是,禅宗的本意突出的是凡证道者,不受身体限制。然而出世间法的价值要由人世间来显现,而肉身心灵就是那种佛性生命的化生,损毁生命就等于否定了个体存在的意义,佛法也就做不到出世间的圆融了。
(五)超越生死
超越生死是禅宗以自我精神为解脱的本怀。顺其自然,超越现实的物质和精神的束缚,追求在平淡生活中,实现心灵的解放与思想的升华,这就是禅宗对精神的超越。这种精神就表现在生死观上,也就是超越生死的观念,禅宗不仅把“了生脱死”为最终目的,更是强调要“超越生死”。
所谓的超越,就是对于人格境界,对于物欲、情欲等的狭隘与片面上的精神制胜。对生命本身来说,人就是一个一生短暂的、有限的、肉体无法抗拒的生命周期,佛教就以十二因缘来诠释这一生命周期。当人们面对死亡时,往往会产生一种恐惧心理,而平衡这种恐惧心理的唯一途径,就是要超越肉体生命的短暂和有限,使精神生命走向无限和永恒。因此,禅宗大师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证了“决欲超越生死无常”的主张。
“死”是每个人的最终结局是人类乃至一切物命无法抗拒的宿命。然而,正因为如此,我们不仅要建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而且还要建立一种正确的死亡观,使之获得一种生死的大智慧,先消除对死亡的心理恐惧,最终超越生死。超越并非长生不死,而是指能够坦然的面对死亡,不畏惧死亡,最后获得涅盘寂静的大乐。禅宗就给了我们这样一个超越生死的修道机会。
(六)生死自如
唐代的庞蕴居士,有一天告诉女儿灵照“日正当午,欲坐化之”,女儿观察时辰后回屋告知是日食,庞蕴不信,出去查看,机敏的灵照却先坐化了,庞蕴只好延续七天人灭。庞婆听闻后,去告知在耕田的儿子,儿子马上拄着锄头立化了。庞婆后来留下一偈:“坐卧立化未为奇,不及庞婆撒手归,双手拨开无缝石,不留踪迹与人知。”
现代社会的人们,生时抱有极度的喜悦,死时又抱有无限的恐惧,对轮回果报没有正确的认识,最终将被业力牵引。而禅宗生死自如的境界,是能够自主的,要生就生,要死便死正因为禅者了悟无常,勘破人生,甚至把生死当作游戏,才能示现生死随缘,自在洒脱的风光。
三、禅宗生死观的人生价值
重人贵生对于人是什么,人在宇宙中处于何种地位等等自我定位问题,古今的圣哲们做出了迥然不同的回答。而禅宗大师们特别强调了人的生命存在价值,认为人在宇宙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十分鲜明地表现出“重人”的思想。百丈怀海禅师就曾说“人身就是无价大宝”。马祖道一也特别注意启发人去发现和认识“自家宝藏”。我们现实的人,本身就是“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
禅宗不仅重人,而且贵生。它珍视现实的生命存在,表现出十分强烈的生命意识。禅宗将人的本质与精华均集于其心性,它对人的心性极其赞美。心性是禅宗的核心,但是它又着重于讲人的形体价值。在禅宗大师那里,人的生命存在是觅得佛法的前提,离开人世间的生命存在,人就无法觅得佛法。因为佛性和生命的存在是不能分离的。惠能说“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众生的存在对于成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释迦牟尼佛就是在禅定中开悟的。他本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太子,生长于王宫,享尽人间声色之乐。少时出城游玩,看到农夫耕作,烈日炙身,汗流浃背,犁过虫出,众鸟争食,牛疲人困,苦不忍睹,感叹众生受尽诸苦,开始思考生死苦恼问题。后来又在城堡的四门分别看到老人、病人、死人和修道者四种人,更触发他对自身亦必老、病、死的焦虑,以及对众生老病死等苦的悲悯,他下决心为自己和众生探求解脱众生生老病死等痛苦的生死大道,毅然舍弃荣华富贵和天伦之乐,逃出王宫过起苦行僧的生活。他在离家出走时发誓“我若不断生老病死忧苦恼,终不还宫。”
释迦牟尼佛最后在菩提树下打坐思维宇宙人生的真相,终于成就正觉。佛常说“我以过于人宿命智慧,见众生无量过去世。我以过于人清静天眼,见众生死此生彼。”这就是释迦牟尼佛悲悯众生所观察的轮回观,意在使人们了解因果报应。今日禅门,亦是以这种禅定方式而寻求解脱之道。
禅堂,一名般若堂,又名选佛场,是成就我们法身慧命的地方禅宗普遍以打坐参禅为主,在禅堂中了悟生死之法。参禅是在一种极其安静的环境里,像佛陀一样悟道。禅宗不言听天由命,命本自生,因缘所召,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修习禅观,看破生死,随缘放下。而修习禅观,能帮助人们看破万缘,放下名利,去了达自身的佛性,将精神寄托于涅盘之道,能真正帮助人们净化心灵,使得整个社会更加和乐、繁荣。
四、结语
佛教禅宗,以一种自性是佛的思想,让我们在禅观中了脱生死,放下万缘,追求自身真正的精神财富,体悟自性是佛的义谛,而不去追求外在的浮华,是人生的解脱之道,众生成就之行。(作者:义智) 摘自:《传灯》2016年第1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