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七与佛七
禅七与佛七禅七与佛七是中国佛教禅宗和净土宗的特殊修行方法。这种修证方法就是在七天之内从事集中的修行,其修行的内容主要有两类,即参禅与念佛。从事密集参禅的打七,谓之“打禅七”。专事念佛的打七,谓之“打佛七”。这两种七,各有一定的仪式与规矩。原则上,参与打七者在七日之中,必须共住在寺院或为打七专设的道场内,除了必要的饮食睡眠之外,专心参究或持名,打七的目标,是期使参与者在七天的密集训练中,得以获致较佳的修行成果。下面我们就来分别介绍禅七与佛七的内容与仪式。
一、禅七
禅七起源于佛陀在菩提树下,七日证道。佛;陀当年在菩提树下自誓:若不成道誓不离金刚宝座,实为七日成佛的滥觞。达摩祖师渡海东来,传佛心印的禅宗法门,便是中国初有禅宗的开始。传至六祖以后,四方学者群集,禅宗一派;,如日东升,光芒万丈。其中以江西洪州百丈怀海禅师,首称趋楚。改变东来规范,创立丛林制度的,就是马祖和百丈师徒。百丈创立丛林清规,主张以自耕自食为主,以募化所得为辅的丛林生活制度,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警训。
在马祖最初所建的丛林之中,只有法堂与禅堂,没有大雄宝殿。禅堂是丛林中重要的修行场所,被后人称为选佛场。在禅堂中举行禅七就成为禅宗的重要修行方式之一。禅宗修行的目的重在直觉参究人性的本源,使禅众克期取证。禅七设限七日以资选佛, 自宋以来渐成禅宗特则。精进禅七与参禅一旨相合,而行于天下。因此,禅宗丛林于每年冬安居时均举行“打禅七”的修行。“打七”是以七日为一个周期,在七日之中,专心参究,称为一七,如此直到第七个七日,称为“七七”。这样“打七”从阴历十月十五日起,到腊月八日止,共包括“七七”四十九天。也有打十个七的,共七十天。每打“一七”的开始和结束,称为起七和解七,各有规定之仪式。
在“打七”前,寺院必须首先做好一切生活和佛事物资的准备。“打七”期间,禅堂除平日设有的司水、香灯、当值、兼值、巡香、圊头外,还另外再配备若干名监香师和内外护七师等,同时维那、管堂及“四大班首”责任亦较平日更为重大。
起七之日,禅堂对面的韦陀龛前挂出方丈手谕的“起七”、“护七”、“监香”牌示。僧众齐集禅堂,维那先代方丈宣告各位监香师和内外护七师的名字,并勉励他们要发菩萨心,对堂内外的放逸者要认真催促管理,不可私徇人情,同时给监香师授予执法的香板。然后,众监香、众班首横执香板平胸,分排八字而立,敲钟板,击引磐,迎请方丈“起七”。方丈着便服,穿草鞋,执香板进堂,维那呼:“大众师顶礼和尚!”方丈说了“不为礼”之后,即开始为大众说法。说法毕,将香板掷于地上,叫一声“起!”“打七”从这时开始了。
禅七开始之后,全体人员全身心地投入“打七”之中,禅堂一片肃静。一个个禅僧鼻对口,眼观心,如泥塑木雕般端坐在座位上。这是“打禅七”的主要形式,叫“坐禅”。因为要用燃香计算时间,也叫“坐香”。禅七期间要比平时多坐两次,故而又叫“加香”。只有监香师手持“香板”,悄无声息地监视着“坐香”。凡不合规矩的,开小差的,心不在焉的,都会冷不丁地挨上一香板。一支香后,又开始“跑香”,跑香是僧众在两次坐香之间的跑步活动。“跑香”的方法是,僧众围绕着禅堂中心的佛龛作小跑,“四大班首”“八大执事”跑外圈,跑时决不能错圈、碰撞、踩草鞋,否则是要挨香板的。! 直到第七日,韦驮龛前挂出“解七”牌示,这第一周“打七”才算告一段落。小憩一下,又要进入第二轮……“打七”期间,在“打七”期间,为了保证专事参禅,克期取悟,禅堂僧众不但不出坡干活,连早晚课亦不举行,其他事情更不许打岔,直到“七七”期满。“打七”期间,身体虽是不动的,而脑子却是一个劲儿地“参话头,求开悟”。能否“克期取证”并有所收获,就是对你“打七”的成果的检验。
这七个星期的跑香,还有其他一些特点,如喊“起”字。喊的时间是跑香结束或中止前的两三分钟。僧众围成同心圆在堂内经行,维那以高扬拉长的调子喊“起”字,持巡香板的和尚唱和,也齐声喊“起——”,其目的在提醒禅僧们打起精神,尽更大的力量对抗无明、迷妄、散漫,更专注在话头上。这同时也是改变步调的讯号。禅僧改变原先大摇大摆的快步走,他们耸动两肩,低着头,身体微向前倾,以松弛的关节快跑,犹如被迫赶的木偶。他们的确是被人追赶,因为维那在他们之间跑着,并举起香板打在禅僧身上。长长的喊“起”声再度响起,这次是一位班首喊的,同样的,仍由监香答唱。在跑香最后两三分钟内共喊三次或六次。
“打七”的第七日,韦驮龛前挂方丈手谕的“解七”牌示。方丈进入禅堂,从东到西走一圈后说:“恭喜师父们加香打七圆满。古云:“七日用心若不悟,割去僧头当尿壶!”如今师父们悟得如何?道出见地。我问:“今汝念佛是准?”众僧默然,方丈便说:“还少一把火,下七再用心吧!”随着方丈香板落地,喊一声“起!”“二七”便开始了。
禅七结束后,主七的和尚往往会跟打七者面谈,检验他们的成果(成就),有时举行正式的考试。在古代一些比较大的禅修中心,如金山、高曼、天宁、天童、宝光寺,禅七是——年中的高峰。不但正式的参加者比冬期多,而且来自“外寮”的人也更甚于平时,尤其是晚上。禅堂因而变得拥挤不堪,遍布地板上的禅僧甚至没有张肘的空间。这更增添严肃紧张的气氛。
二、佛七
与禅宗“打禅七”以精为主不同,净土宗的“打佛七”却是热热闹闹的。念佛堂内,由主七师指导,维那师指挥唱念,从早晨一直到子夜,昼夜不停,参加的善男信女们在引磬、木鱼的引导下,持名念佛,“南无阿弥陀佛”,一声接一声,连成一片。净土宗认为,“打佛七”是遵循佛的指示,是佛提供的一道修行方便之门。《佛说阿弥陀经》中说到:“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正如净土宗的二祖善导大师所说的,末法时代众生业障很重,心又很粗,念头很杂,一会儿想诵经,一会儿又想打坐,生了很多杂念,却失了正念,与佛的本愿不相应。而持名念佛,因为单纯简单,所以成就更大,功德更多。因此他提倡每个月中,要有七天,行净行道,只能吃一顿饭,昼夜专心念佛,一声接着一声,不要停止,不要有杂念,绵绵密密连成一片,让佛号充满虚空之中。这就是善导大师提出的“念佛三昧行仪”。“打佛七”即是由此而来,但不像他说的那样严格。七天中,善男信女聚集在念佛堂中,专心精进,持名念佛,以求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净土宗在冬安居中举行的“打七”的修行仪式,是以专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祈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目的,所以“打七”是在七日之中,以念佛、拜佛为主,伴以引磬、木鱼之声。净土宗“打七”叫做“打净七”,又叫“打佛七”,平日也可以举行。在冬安居中,“净七”通常亦是打“七七”共四十九天。
“打净七”在念佛堂举行,参加人员有一位主七师、四位悦众师,四位护七师,若干僧人,若干在家居士。念佛堂中,灯烛庄严,蒲团齐备。佛像两边前面的蒲团为僧众们坐,其中下边四个为悦众师坐,以便照应引磬、木鱼等。念佛堂中门关闭,横放五个蒲团,中间一个为主七师坐,旁边四个为僧众中的上座师坐。其余蒲团由在家居士随意就坐。四位护七师照应堂内香火、茶水及堂外一切杂务。
佛七开始的第一天,在晨钟响过之后,所有参加“净七”人员起床盥洗后,便搭衣进堂,礼佛三拜,各人依次坐定。主七师鸣磬一下,共举《香赞》、《祝圣仪》,念《弥陀经》一卷,诵《往生咒》三遍,唱《赞佛偈》。当唱到《赞佛偈》之最后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之后,大众开始“绕佛”。由维那为首先行,大众口念佛号紧随其后。念南无阿弥陀佛数百声,默念数百声,礼佛四十八拜,再念《佛说观无量寿经》(现代许多道场,在佛七期间,通常不再念诵《佛说观无量寿经》,而是直接念诵《往生咒》),接《往生咒》三遍。然后,主七师领僧俗大众经行半支香时间,鸣磬一下,大众合掌归位打坐。木鱼三通止静,又是半支香时间,鸣磬一声开静。大众起身稍事休息,用早粥。如此循环,直到晚上。晚上念佛到四支香结束。第五支香时,主七师鸣大磬一下,大众一齐长跪合掌,念观音、大势至及清净大海众菩萨各满百声,并分别礼拜诸佛菩萨、净土宗历代祖师等。拜毕吃放参饭。第六支香时,主七师鸣大磬一下,大众归位长跪合掌,悦众师打木鱼,主七师领念:“弟子众等,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得闻弥陀名号,本愿功德,一心称念。愿求往生,愿佛慈悲不舍,哀怜摄受。弟子众等,不识佛身,相好光明,愿佛示现,令我得见,及见观音势至,诸菩萨众。彼世界中,清净庄严,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见阿弥陀佛。”鸣磬一声,大众起立。合掌经行,念佛干声,直至子夜。
念佛到第七日,主七师鸣大磬一下,大众长跪,念观音菩萨百遍,起立,合掌经行,念满千遍。如此之法,念大势至菩萨千遍,清净大海众菩萨千遍……一切佛事毕。晚上,居士们在念佛堂左右设供牌位,敷陈祭祀,感应人天,增福延寿。
“打佛七”昼夜无间,规制森严,并不比“打禅七”轻松,据《七期念佛仪》载,共订有规约十二条,为佛教寺院所通行。不过,现代很多净土宗道场举行佛七时,通常是以三个七为常见,而且,佛七晚上结束的时间会比“打净七”提前一些,这也是出于对佛子在佛七期间能够保持最佳精神状态的考虑。
“打禅七”与“打佛七”,一静一动,方式不同,却殊途同归,都期望在短时间的集中修持之中,寻求自证,寻求开悟和解脱。这一独特的修证方式得到越来越多的信众认可,因此,近代以来,许多大的丛林每年都会定期举行“禅七”与“佛七”活动,以满足佛子圆成佛果的需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