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咪 发表于 2017-7-19 14:59:04

诗情禅意满筠篁——禅诗赏读

诗情禅意满筠篁——禅诗赏读

  诗中觅禅,幽然淡定,如入新篁丛中;禅中读诗,怡然自解,恰似身在世外。古语云:诗为禅家添锦绣,禅乃诗家切玉刀。又有一说:禅诗本上品,俗意哪能得,遍翻历史上的名诗佳构,自汉以降,历朝历代何处不见禅诗。评论家多把禅诗分为三种:一种是僧家佛陀本身之作,一种是凡俗诗人追求禅意的作品,还有一种是读者把某种牵神引性的诗读作禅诗。这里,我们先来欣赏一些僧人自作的禅诗。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在,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凭么会,方得契如如。  ——洞山良价禅师  禅师简介:  洞山良价禅师,俗称良价或单称洞山,807—869年间人,唐代高僧,佛教曹洞宗派创始人。唐宣宗大中(847—859年)未,在新丰山(今江西宜丰县太平乡境内),建“洞山寺”,在此接引后学,弘扬大道,世称“洞山良价”。良价毕生精研佛学,造诣极深,他首倡五位君臣之说,以“正。、“偏”、“兼”三者,配以“君”、“臣”之位,藉以分析佛教真如和世界万有之关系。其著作有《宝镜三昧歌》。逝世后,唐懿宗谥以o,晤本禅师”,并敕建“慧觉宝塔”。  赏读:  这首诗是良价云游到洞山时,因望见水中自己的影子而开悟时所作。第一句是说,守护住自己的禅心,勿向他求;第二句意思是,往自己的心里去,处处就能逢到本源(自己的本性和宇宙人生的真谛);第三句意思说,在开悟之前,我不是它(开悟之心,即佛)。渠,它,这里指心,也就是佛,或者说是大彻大悟。第四句意思说,参悟透了,就会得到四无碍(如如):理无碍,事无碍,事理无碍,事事无碍。“如如”,《佛性论二》:‘如者有二义:一如如智,二如如境。指永恒存在的真如。  此诗即景偶题,即兴发悟,告诉世人要想获得人生的真谛,彻底开悟,就要找准机会,就像从水中看见自己,明白水中那个形象仍然是我,但是我已经不是水中那个人了——我已经是捧心见佛的真如子了。  感悟:  参悟,是一个过程。禅宗北派讲究渐悟,南派讲究顿悟。无论是渐悟还是顿悟,最本质的奥妙在于守住自己内心的本源,即人和自然的同心圆相交部分。人们之所以寄情山水,寻找安谧宁静,就是因为内心浮尘太多,噪音太大,欲望太高。山水清音能够洗去这些污秽,花香鸟语能够医治这些创伤。正如苏格拉底说的,要“认识你自己。”但是,这社会上真正能认识自己的人并不是很多,能把自己和自然都安放在“如如”里的人则更是凤毛麟角。所谓心灵的回归,不外乎重新认识自己,洗净尘埃,以清亮明慧的双目打量这个世界。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拈梅化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无尽藏比丘尼  禅师简介:  无尽藏比丘尼,曲江人,俗姓刘,唐高宗时南华禅寺首位比丘尼,六祖之女弟子。真身瓮藏于宝林寺侧的无尽庵,赵朴初书题“古无尽庵”匾额。今广东韶关曹溪一带女禅弟子甚众,皆缘于崇拜无尽藏。  赏读: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世人求法在心外,眼睛追求好颜色,耳朵喜听妙音声,鼻子亲近花草香,舌头爱尝甘美味,身体难离缠绵触,心中执着于分别。人的心在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中,迷失了真正的自己。而悟者却甘愿断绝尘世之欢,以自己的生命同化宇宙,将自己的俗心皈依佛法。  “终日寻春不见春”,我们每个人都在追寻,但不一定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那个春天。要知道春天蕴藏着自身生命的勃勃生机,它可不是向外能找到的。“芒鞋踏破岭头云”,寻觅何其艰难!但是一个人的追求总是无止境的,相对于物质的重餍,寻春却也算得是一桩美事。“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无论能否意识到缘的真谛,人们却一直在追求自己的佛性,虽然总是茫然无所得。只有偶然的时候,看到窗外的梅花已悄悄盛开,才觉得原来春意就在枝头啊!这其实就是说,真正的佛性只能偶然显露,一颗凡心只会刹那间若有所悟,随即悄然逝去,似乎春天从来就没有来过。  感悟:  禅师是在告诫人们,佛性一直在你的心里,只是你不认识它,不知道看重它。它是人生命的根,是心灵的船,载你度过十方世界,而你往往总在别处寻求。一个人会带着一颗心在路上疲于奔命,同时,他还会带着另一颗心寻觅皈依的故乡。在矛盾中,他要么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要么升华为拈花见佛的菩提。在这纸醉金迷的社会,你在千什么呢?有些东西可不是想得到就得到的,而真正让你受益终生的“财富。,也许就在你一回眸的瞬间便能发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烦事心头挂,便是人间好时节。  ——无门禅师  禅师简介:  无门,宋代黄龙慧开禅师,杭州钱塘人,俗姓梁,生于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卒于南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世寿七十八岁。  赏读:  这首诗极其明白,四季皆有美景良辰自可欣赏,然而前提是要没有烦心之事挂在心头,这才能充分享受人间美景。大凡心被世俗所累,躯壳背负着沉重的包袱,慢说消受人间好时节,就是找一个歇脚的地方都不容易。无门禅师说出了实话,更道出了人们终生受累、永做苦行僧的痛苦根源。有一则笑话说,一个雨天,有人光着头在雨中狂奔。别人见他如此狼狈,就说,跑什么呢,前边也在下雨啊!虽然是笑话,却充满禅意,发人深省。  感悟:  禅的宗旨是教人开悟。但凡悟出了人生的奥义,他的生活态度与处世哲学就会发生变化,他就会放弃很多,同时也会得到很多。滚滚红尘,包裹着七色人生,其间有的人因为放不下,像猴子从狭小的空洞里掏果子,哪怕爪子收不回来,它也不肯松开拳头;有的人则因为利欲熏心,日久成瘾,越发陷泥淖而难拔。每天打开网络或电视,频见贪官落马,巨富露馅,名星出丑,当属于这不懂得欣赏人间好时节的愚瞽之辈。苏格拉底又说:“我除了知道我的无知这个事实之外一无所知。”这就是智者和愚人的根本区别,知道自己无知,正是最大的智慧。千云万水间,中有一闲士。白日游青山,夜归岩下卧。倏尔过春秋,寂然无尘累,快哉何所依,静若秋江水。  ——寒山  禅师简介:  寒山(约734—833),唐代著名高僧,传说为文殊菩萨化身。居天台唐兴县寒岩,时往还国清寺。以桦皮为冠,布裘敝履,或长廊唱咏,或村墅歌啸,人莫识之。据说,他原本官宦之家出身,青少年时代在首都长安度过。由于多次投考不第,入仕无门,受到家人冷落、妻子疏远,于是愤然出家,四处云游。三十岁以后隐居浙东天台翠屏山。因其山深邃,盛暑存雪,亦名雪岩,遂自号寒山子(简称寒山)。寒山、拾得、丰干,皆唐贞观中台州僧,世称“天台三圣”或。三隐”(见赵朴初文集《锡兰半月》)。  赏读: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本心禅悦的高人,此高人简直是世俗庸人的救世主。何出此言,所谓“不是闲人闲不得,闲人不是等闲人”。你看我们身边,还有几许此等闲人?这种闲人是不被尘境所惑的清朗之士,是达到了如如境界的高洁之僧。寒山在诗中告诫的主旨是:疲累都是自己找的,清闲都是自己修的。若能放下庸俗的欲望,撇开无谓的虚荣,你将活得自由自在,心如秋水般明净。  感悟:“秋江水”的比喻实在恰切。黄庭坚的“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多么辽阔高远。我们面对秋江水,想到的可能是落木萧萧,也可能是晴空一鹤,但是相对于这位“闲人”,我们烦劳地工作和付出,都不抵“白日游青山,夜归岩下卧。。何也?因为我们追逐的是身外之物,是人生的附庸,是尘世的幻影。  我记取了一段名言:不要让心灵成为欲望深重的泥水潭,而要让她成为清净自在的清江水;不要让心灵成为痴迷物欲的旅行店,而要让她成为幽然自在的临湖居;不要让心灵成为堆积钱财的百年库,而要让她成为停憩生息的观景台。  朋友,读读禅诗,见见禅师,你会更加睿智,更加豁朗,更加安然。(文/叶青才)  ——摘自:《寒山寺》2016年第1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诗情禅意满筠篁——禅诗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