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咪 发表于 2017-7-19 14:54:24

谁言在俗妨修道,金粟曾为长者身——智真禅师诗偈评析

谁言在俗妨修道,金粟曾为长者身——智真禅师诗偈评析

  文/思齐
  
  龟山智真禅师(781-865)是唐代著名高僧,江苏扬州人,俗姓柳。出家于扬州华林寺。唐代元和元年(806),于润州(今镇江)丹徒天香寺受具足戒。智真禅师出家之后,从不演习佛教经论,唯一对参禅悟道情有独钟。智真禅师受戒之后,最初参学于晖禅师。晖禅师问道:“你从何处来?”智真答道:“至无所至,来无所来。”晖禅师对智真的回答默然赞许,智真由此而得以悟道。不久智真参访于婺州五泄山,与正原禅师谈论修学之体会。长庆二年师与正原禅师同游建阳(今福建建阳),建阳信士叶玢请师住持东禅寺。智真禅师在建阳接引了大批禅宗学徒。一日,禅师示众说:“动容瞬目,无出当人一念净心,本来是佛。”禅师认为,欲成佛首先应当净心,心净则佛成。到开成元年,师又到福州长溪。邑人陈亮、皇瑜,请智真禅师于龟山开法传禅。后值唐武宗灭佛,勒令天下僧侣尽皆还俗,智真禅师也被迫还俗。智真禅师作偈表明自己对还俗修道的看法。偈云:
  
  心本绝尘何用洗,身中无病岂求医。
  
  欲知是佛非身处,明鉴高悬未照时。
  
  武宗一道沙汰敕令,如惊雷炸响禅林!僧人们纷纷脱下禅衣,迎风垂泪。智真禅师也是俗人打扮,但不以为意,面对来询问的僧人好言相劝。佛并非在有形的身躯之中,要想明白这层道理,不起分别心便可。在俗并不妨碍修道,有什么好在意那道敕令呢?
  
  智真禅师在还俗之后,道念依然不减,他为此写了偈语表明自己的坚定信念。偈云:
  
  明月分形处处新,白衣宁坠解空人。
  
  谁言在俗妨修道,金粟曾为长者身。
  
  这首偈语写在唐武宗灭佛之时,智真禅师被迫还俗。虽然他穿上俗人的装束,但自己的道念非常坚定。诗偈前两句说,天上的明月皎洁,虽然分形无处,但不论你在哪里,都能感觉到其光洁如镜。禅师以月光不改光洁为喻,说明自己虽然改变了装束,但是对佛教的信仰和钻研丝毫不会减少。句中的白衣是指在家人。后面两句,智真禅师认为真正的修道人并不在于所修道的环境是在寺院还是在世俗。如果道心坚定,在俗家依然能够证悟成佛。偈中的“金粟”是指东方金粟如来,维摩诘居士被佛教界认为是金粟如来再来。这里,智真禅师以维摩诘以居士身而成佛悟道的事例鼓励那些被迫还俗的弟子,以俗人身份修道一样可以有大成就。劝告弟子们不要因为自己成为俗人身份而障碍了修道。
  
  以金粟如来比喻居士修道有很多例证,在古代有很多文人都主张自己也能像维摩诘居士那样,以居士身修道而有成就。如唐代诗人李白《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云:“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这是李白在回答湖州司马的询问时所写的戏作。在这首诗中李白也引用了维摩诘居士以居士身而成佛的事例。预言自己将来也会像维摩居士一样成为金粟如来的化身。
  
  智真禅师还俗之后,依然精进不辍,他虽然在逆境中修道,但依然像忍辱仙人一样,对唐武宗灭佛没有任何埋怨,由此可见,一个大修行人的高风亮节。他写了一首表现其俗世修行平淡心境的诗偈:
  
  忍仙林下坐禅时,曾被歌王割截肢。
  
  况我圣朝无此事,只令休道亦何悲。
  
  诗歌的前两句引述了释迦牟尼佛在前世行菩萨道为忍辱仙人时,曾遭歌利王截割肢体的故事。该故事说,从前有一位在深山苦行的行者,每天靠着野果泉水充饥裹腹。由于不断地精进用功,所以身心清净,烦恼消除,一切诸天鬼神都对他非常赞叹和恭敬,整个国家也都因此富饶安乐,风调雨顺。
  
  有一天,国王到山里打猎,循着足迹来到了修行人的地方。国王询问着鹿群的去向,但修行人默默思惟着:“众生无不贪生怕死,如果我告诉大王答案,不就和他一样残暴不仁;但如果不说,就是欺骗大王。”
  
  心中正在犹豫之际,国王认为行者是在藐视他,竟敢不回答,心中不禁一股怒气上升!国王问:“你是谁?”修行者回答:“我是忍辱仙人。”
  
  国王说:“既然你是忍辱仙人,我就看你忍不忍得了!”丧失理智的大王,说着便拔出利剑,砍下行者的右手!鲜血汩汩地自忍辱仙人被砍断的手臂流出。然而,忍辱仙人此时却思惟着:“我上求佛道、与世无争,大王对我尚且忍心下手,更何况是对老百姓呢?”于是心中暗暗发愿:“有朝一日,我成道后,一定要先来度大王,不让人民牵连受害。”
  
  国王见他如如不动,觉得奇怪、又感愤怒。再一次问他的名字,他仍然坚毅地回答:“我是忍辱仙人。”就这样,在一问一答之际,忍辱仙人不但手全被砍断,连脚、耳、鼻都被砍下,血流如注,痛苦非常。
  
  这时,忽然天地震动,众神愤慨,可以说是天怒人怨,鬼神们都想要来毁掉这个国家,以谴责国王的罪行。但忍辱仙人却劝阻着,说道:“这是由于往昔无数劫中,我因不奉行佛教,残害过他,所以今日才会有这样的果报,如果今日报复,冤结就没有结束的一天啊!”
  
  百姓们知道了这件事情,都非常痛恨大王的暴行。忍辱仙人却说:“虽然大王这样待我,但其实我内心却是十分哀愍他,就如同慈母怜念自己的孩子一般,我对他不曾怀有怨怼。若我所说真实不虚,我的身体将立即平复!”
  
  当下,忍辱仙人的身体真的回复如往昔一样,毫无损伤。众人对于其德行,莫不称叹钦仰。
  
  智真禅师引述这个例子是为了表明自己发愿要像忍辱仙人一样,宁愿忍受来自外界的各种磨难,也一定要精进修行,并且对加害自己的人不生起怨恨心。
  
  后面两句“况我圣朝无此事,只令休道亦何悲”,表明智真禅师对唐武宗灭佛的宽容之心。禅师知道,武宗下了灭佛的决心,一时难以令其转变对佛教的态度。作为佛子,在回天乏术的情况下,只有接受这个现实。谁都知道,作为一个出家人,突然完成从僧人到俗人的转变,其内心的痛苦是无以言说的。如何来调整他们的心态,让他们在俗世中仍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能够不间断各自的道业。智真禅师于是采用了退一步想的办法,告诫被迫还俗的佛子,应该庆幸唐武宗并不是像歌利王一样残忍,他仅仅是让出家人还俗而已,我们还有什么值得去埋怨的呢?我想禅师的这首诗偈一出,对抚慰那些佛子心灵的创伤具有很大作用。
  
  等到唐宣宗继位,开始复兴佛教,很多当年被逼还俗的僧人纷纷回归山林,而智真禅师却再也没有出家为僧,而是以一个居士身在坚持弘法修道,并在远近享有盛名。咸通六年(865)终老于福建建阳龟山,寿84岁,唐懿宗敕谥号“归寂禅师”,塔号秘真。
  
  智真禅师一生不幸遭遇唐武宗法难,被迫还俗。但他处处为道场,并不因成居士身而松懈道业。不仅如此,他还劝告那些还俗的僧人,如果精进道业,以居士身修行,同样能够修成正果。为了坚守自己的信念,智真禅师在还俗之后决定不再重新出家,就是凭着这种信念,智真禅师以居士身在道业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受到僧俗信徒的爱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谁言在俗妨修道,金粟曾为长者身——智真禅师诗偈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