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莲 发表于 2017-5-13 16:57:15

浅谈古人养生十诀

浅谈古人养生十诀
 我国古代名人特别注重养生,他们通过对中医养生的实践和思考,总结出了一些言简意赅的“数字养生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一德”养生法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者可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义。”明确提出要把道德修养、品德仁爱作为养生之最高准则。

“二字”养生法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养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就是说,一个人对世界万物要有“安”“和”心态,以达到物我两相宜之养生境界。
“三戒”养生法孔子日:“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意指养生非一朝一夕,乃贯穿于人的一生,要行为检点,了解得失。

“四法”养生法明代医学家万密斋提出养生之法有四:“一日寡欲,二日慎动,三日法时,四日却疾。”即从保健的角度说,养生要遵从自然规律,并克服不良心态。
“五知”养生法宋代名人周守忠说:“知喜怒之损性,故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知语烦之侵气,故闭口而忘言;知哀乐之损寿,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窃命,故忍之而不为。”这“五知”养生切勿使“七情六欲”宣泄。“六节”养生法明代医学家汪绮石说:“节嗜欲以养精,节烦恼以养神,节愤怒以养肝,节辛勤以养力,节思虑以养心,节悲哀以养肺。”养生重在养身,养身即养好人的精、气、神。
“七食”养生法清代养生家石成金指出:“食宜早些,不可迟晚;退烧药有4种剂型食宜缓些,不可粗速;食宜八九分,不可过饱;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食宜温暖,不可寒凉;食宜软烂,不可坚硬;食毕再饮茶两三口,漱口齿,令极净。”饮食得当,肌体调理,是养生的重要保障。
“八乐”养生法石成金认为人生之乐是:“静坐之乐,读书之乐,赏花之乐,玩月之乐,观画之乐,听写之乐,狂歌之乐,高卧之乐。”

“九思”养生法孔子日:“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九思”是高尚、适宜的休闲方式,也是一种养生方法。思无邪,养正气,乃养生之精神。
“十常”养生法乾隆是清代在位最久、寿命最长的皇帝。在他的长寿秘诀里有“十常”流传于世。其云:“齿常叩,津常咽,耳常弹,常揉,腿常支,面常搽,足常摩,腹常旋,腰常伸,肛常提。”养生十诀值得我们参考。德养放在第一位很重要:重德的人,才能有一个好的心境,心态才能平和,不烦躁,遇事多思索,三思而后行。办事稳,少出错,少生气,自然少生病身体好


    百年国学,沧海桑田;沉浮升降,几盛几衰。国学之知识,不可不知;国学魅力,不可不悟;国学之精髓,不可不察。学国学,可明得失、鉴是非、知兴替、辨善恶,提高人文修养和德性素养。为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学国学,特建此公共平台,旨在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对国学的温情、敬意、尊重和认同,知古鉴今,温故知新,彰往察来,见微知著,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尽绵薄之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浅谈古人养生十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