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521 发表于 2017-5-12 14:04:24

佛说阿弥陀经。印广法师。

念根:小乘法也讲究精进呐,念念在道啊!就不能有一个妄想,什么叫打妄想啊?你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如果念个观世音……你都是打妄想,你都不能往生,你不能成就。即使不打妄想你都不能成就,因为你不明白什么是阿弥陀佛,是不是啊?何况你不是这样,是不是更不能成就啊?有些人还自以为能修会修,能修什么啊?一边念阿弥陀佛,一边「啊,我们到哪里去参加开光,到哪里去参加放生,到哪里去参加拜忏……」,这是杂修!你不是净土,还自己认命为净土。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坐在这个念佛堂,你不要动,最多看看《无量寿经》光盘;但是我们修大乘佛法,时时、事事、处处皆是道场,是不是?你怎么样想都行,你只要明白了什么是佛,你怎么样修都行,多自在啊!
有些人说,「我们就是一句佛号」,他是一句佛号吗?一会儿是一句佛号,一会是一句地藏菩萨号,一会儿又是观世音菩萨号,一会儿是开光,一会儿放生,一会儿又去抱小孙子,是不是?这是一句佛号吗?讲话本身就是驴唇不对马嘴。如果现在有这样修行的同修,你赶快生忏悔心。你真正是一句佛号,也还可以讲,是不是?我一天到晚就是一句佛号,连吃饭都是送过来吃,一边吃着饭,「阿弥陀佛」,也还可以讲;可你并不是这样,还以此来抗拒大法。所以要好好想想这种糟糕的局面呐!
定根:摄心不散,一心寂定。不管大法小法,你果真能做到,总有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之日。你是修净土的,就定在一句佛号之中;你是修禅宗的,就定在这个如如不动、灵明不昧的境界中;你如果修外道火观,你就定在火中,吃在火里,睡在火里,把一团火丢到肚子里,它也不会把你的心肝五脏烫烂的,你自己已经是火;修水观,你定在一滩水中,把你扔到水里去,过个十年八年捞出来,你还是活的,因为你就是水了,这叫定。那修如来大定呢,我们知道,耳闻目睹一切万法都是我一心之所变现;然后烦恼习气现前的时候呢,「哎呀,谁是谁啊,谁不是谁啊」——他心里始终保持清净平等,在生时、病时、死时,它都是这一念,灵明不昧,多自在!这叫定,叫性定,叫自性本定。
慧根:他在定中,清净心现前,这个时候他在某些局部方面知道了这部法的来龙去脉:禅宗见到那种空性;净土宗感受到相似佛那种自在的法味。那么这个「慧」还表现在自己在对周边环境的心态的调整。
「五力」,就是「信进念定慧」五种力,前面的「五根」是打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加功用行,增长法力道力。大乘法很简单,即信、即进、即念、即定、即慧;他不历修证,一步登天,次第圆融。你不能讲它没有次第,或者有次第;但是他次第圆融于当下这一念。当下就是「信、进、念、定、慧」,你刻骨铭心知道万法都是我,这本身是不是定?是不是慧啊?
「七菩提分」,又叫七觉分或者七觉支。所谓「七菩提分」,是以七种法能助菩提智慧开展。
第一个法是「择法觉支(支就是分)」,也叫「择法眼」,没有智慧你不会选择。我们不是要证菩提果吗?第一就要会选择。许多人不会选择,先入为主,这是没有智慧的。修行就是一个不断选择、不断否定、不断提升的过程。佛打了一个比方,两个人出门取宝,碰到一堆麻,每人挑了一担;再往前走碰到一堆绳,张三放下麻挑起绳走,李四嫌麻烦,我就是这个麻好;又往前走,碰到一堆布,张三又放下一担绳,挑起一捆布,李四还是一捆麻;再往前走碰到一堆金子,张三放下担上的布,挑走一担金,李四呢,到家还是一捆麻。
这第一菩提分就是要我们破除邪见。有些人用自己知道的一点点可怜巴巴的东西把自己束缚起来,不肯越雷池半步,固步自封。因为涉及到择,不得不讲这个法啊!之前有无量的法门,到了《妙法莲华经》,佛讲「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只有《法华经》是真理,其它都是不了义的。《法华经》是王,《楞严经》是王,要懂得选择。不要先入为主,自以为是。不把《法华经》《楞严经》读懂,你所有的经都不懂,你不知道它在讲什么78。所以「七菩提分」,第一法便是教你选择。
我经常跟一些修行人讲:你认可圆教法门也好,不认可也好,这都不重要,关键你要把它看懂,对在哪里,错在哪里。你不看懂,你讲是对,你讲认可,这是迷信,没有用;你没有看懂,你不认可,讲不对,这也是迷信。依人不依法,这是佛法的悲哀。老佛爷临终之前教诲得清楚明白,就是没有人听!不惜千里迢迢,买飞机票,花时间到处去跑,而不肯把心定下来学习《楞严经》79。
第二个法是「进觉支」。勇猛精进,是从数量上而言,与「五根五力」的进不一样。前者是作为一种副词,表示修行人的一种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那种进。
第三个法叫「喜觉支」。它不是情执,是一种法喜,也可以说是一种解脱知见。比如有些人跟师父讲,「我现在想恨一个人怎么样都恨不起来。过去不想恨,不准自己恨,却怎么样也要恨,熬不住要恨」。当你对一个怨亲债主恨不起来,对他人的伤害可以如如不动,你应该法喜。庆幸自己终于解脱。
第四个法叫「除觉支」。这个好解释,除去我们的烦恼习气,除去我们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言论、错误的行为。
第五个法叫「舍觉支」。舍跟除相似,但是意义各有所重。这个舍是舍去我们修行中的境界,不要执着,防止走火入魔80。不管是禅宗还是净土,修到一定时候会出现异常现象:闻到一股异香;看到各种各样的彩色光环;或者在梦中在定中或者大白天看到地下冒出一尊佛;天花板掉下来一尊菩萨;墙壁里挤出一名仙人;或者看到经书每一个字都在闪闪发光;或者头脑里看不到人却听见有声音在跟自己对话等等这种种的境界。我们既不要去追求和攀缘,也不要恐惧,你只要任其自然,无动于衷。你要用心也可以,劝境界中的人听我讲经说法,跟我一起读诵,把他当成一个正常人一样问他,这都叫「舍」。往往出现这些境界,有些人忘乎所以,要么认为自己已经成佛、成圣、成仙,要么惶惶不可终日,认为遇到恶魔、恶鬼、恶神。
那么这些现象是怎么出现的呢?《楞严经》讲得比较详细,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可能是佛菩萨来加持你;有些可能是过去世中的亲朋好友来鼓励你;有些也可能是冤亲债主变化成佛圣仙人的形象来戏弄你;有些呢,是自己的幻想成真,你脑子里对那些殊胜庄严的境界想得太多了,想象成真;有些呢,是自己过去世中的情况在这个时空点来重新出现;有些是你未来世中,未来几天、几个月、几年可能要发生的事情,提前让你知道。这些情况很复杂,不可一概而论。你如果再执着,必走火入魔。今天看到经书每个字闪闪发光,大喜过望,这下「成佛」了。第二天再读经的时候怎么还没有现光呢?嗳,一动念,马上又现光了,从此你一发不可收拾,各种各样的境界来戏弄你。你看到的都是花花世界,最后你神魂颠倒,这就是冤家债主捉弄你。这样的事情可多了!
对这种情况「佛来佛斩,魔来魔斩」,那是禅宗的办法,对境界一概不理;圆顿大教则不是。对于一个明心见性的菩萨,是「佛来佛度,魔来魔度」,来了统统跟在老师后面好好修行,是不是?他带你到哪里,你只管去,不要怕,到哪里「如来藏」传达到哪里。真理是不可战胜的,在十法界战无不胜。你要我的命,给你;这条命一丢,马上又一个更殊胜的命过来,这叫「舍」。
现在有些人修的什么什么宗,开了一个天眼,开了一个天耳,有了一个他心通,知道你前世,就尾巴翘到天上去了——讲你是走火入魔都还是抬举你,你还够不上走火入魔的资格,你是个小魔小鬼而已81。鬼都有五种神通,你算老几啊?你就是能飞到天上去腾云驾雾都是外道!二十八层天的天人谁不会腾云驾雾排山倒海啊!鬼都能拳打须弥山,打得粉碎。而智慧功德在于我们心性的提高,这就是妙法。
所以「舍」是不是前面的「择」啊?用智慧来选择。观世音菩萨修耳根圆通法门的第一关就是「舍」,把所有的动相舍掉,然后进入静相。静相里什么也没有,胆小的人吓得要自杀。许多人在动相里就在执着,才到了第一关就不想走了,何况要过六关呐!
第六个法叫「定觉支」。跟五根五力的定区别在于:前者是讲质量,讲定力,讲道行,这里的「定」是作为一种心态的调节,可以用静止来解释,静下来什么也不想,保持一种心态。六个菩提分的前三与后三各有相似之处,前面的择也好,进也好,喜也好,它都带有动、观之意;后三个菩提分呢,除也好,舍也好,定也好,都带有静、止、不动之意,是不是啊?因为前三与后三有这么两个特点,所以出现了第七个菩提分,叫作「念觉支」。
这里的「念」跟五根五力的念不一样,前者是表行持,修行不能只讲不干,只悟不行。这里的「念」是作为一种开关调节,特别是修禅定的同修,要好好把持。当妄念乱动的时候,选择「除、舍、定」中的一法,或者二法并用,或者三法俱用,把心静止下来,趋向于动静平衡;当我们比较懈怠、困倦、昏沉的时候,在「择、进、喜」三分里选择一分,或者二分并用,或者三分俱用,把昏沉的心提一提,趋向于动静平衡。这是修禅宗静功那种特有的心态用功,保持一种平衡,否则容易走火入魔。动得太多容易着喜魔、狂魔、快乐魔,心态太沉容易产生悲魔、死魔、病魔。佛在《楞严经》讲了修行中五十种阴魔境界,而古今中外能够把《楞严经》读懂听懂的人没有几个。那么从现在起,各位自己酝酿酝酿,你有没有愿望想把这部经读懂,这将解决你生生世世以来的大成就。无量百千万亿生生世世的大福报由今生把定。在《法华经》叫「以道受乐」,你生生世世都是大富大贵大智之人。

一心三藏-_B0F1s 发表于 2017-5-12 20:52:27

顶礼如来藏 顶礼妙法华

dangjue 发表于 2017-5-12 20:53:19

当年释迦佛陀出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是什么意思呢? 即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就是告诉我们宇宙真理。【万法唯我】、【我就是万法】你就是我、我就是你、都是自己、都是佛,如来藏道理我们听明白后,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宇宙万法真实相就是一个我,让我们认识自己的夲来面目。我们的真心非空非有,但可以随缘现空现有,当下即空即有。形象的说,就是我们如同做梦一样,都是自己的心在变来变去,现来现去而已,其实就是一个人一个心一个念在变现,万法归一念,一念现万法,一直随缘自在无碍地变现。明白道理,一切自己救自己,自己在应供自己,自心取自心,佛不度人,唯人自度,发明便解脱,【发明】就是成就了自己大光明藏世界,当下就在大光明藏世界中,当然也就解脱生死轮回了。命自我立。

一微尘 发表于 2017-5-12 21:39:18

即心即佛,心佛不二,明心就是念佛,当您知道牛魔王就是阿弥陀佛,您就在念佛。不明心的念佛是嘴巴念佛,那是“喊破喉咙也枉然”。

一心三藏-yxsz 发表于 2017-5-14 20:19:37

无量百千万亿生生世世的大福报由今生把定。在《法华经》叫「以道受乐」,你生生世世都是大富大贵大智之人。

缘华_淑艳 发表于 2017-5-14 20:21:43

阿弥陀佛   随喜赞叹

dangjue 发表于 2017-5-14 20:43:52

我佛世尊出世本怀,无非一大事因缘——欲令众生开佛知见,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既曰开,当是众生本有;既是本有,当是一开即示;既为示,当是一示即悟;既言悟,当是一悟即入。此开示悟入,次第圆融,即开即示即悟即入。所谓不从修证,而直入菩提萨婆若海。

一月光 发表于 2017-5-14 21:05:33

佛在《楞严经》讲了修行中五十种阴魔境界,而古今中外能够把《楞严经》读懂听懂的人没有几个。那么从现在起,各位自己酝酿酝酿,你有没有愿望想把这部经读懂,这将解决你生生世世以来的大成就。无量百千万亿生生世世的大福报由今生把定。在《法华经》叫「以道受乐」,你生生世世都是大富大贵大智之人。

缘华_淑艳 发表于 2017-6-16 10:26:58

阿弥陀佛。感恩一切!

dangjue 发表于 2017-6-16 11:10:30

《法华经》云:“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又云:“此法华经能令众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间多怨难信,先所未说,而今说之。”又云:“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又云:“(佛)所说经典无量千万亿,已说、今说、当说,而于其中,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佛说阿弥陀经。印广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