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521 发表于 2017-5-12 13:55:23

印广法师。佛说阿弥陀经

见浊:可以与世间法所讲的世界观相对应,实际上「劫浊」是最根本的世界观。见浊,就是以「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这五见为体。
身见:众生都认为肉团身是我;所以要吃好、穿好、玩好。其实这个肉团身,在佛法里不叫我,叫「我所」,是我所利用的一个工具而已。这个肉团身生生世世生住异灭,可是它的主人是我们的灵体。世间有句骂人的话叫行尸走肉,在佛法里来讲叫歪打正着,给他讲对了,就是个行尸走肉。行尸走肉是不是无情物啊?是不是泥巴瓦块啊?可是为什么它活蹦乱跳,我们还把它当真呢?讲笑话,坐在这里的,从讲经的印广师到听经的各位菩萨都是什么东西啊?
我告诉你们,都是一堆烂泥巴。一堆烂泥巴在这里,讲的讲,听的听,还搞得跟真的一样。为什么讲这一堆烂泥巴会变成些活生生的东西?我们先来打个比方,过去放电影把那个胶带往机架上一装,一通电以后,那个电影里男女老少说说笑笑,蹦蹦跳跳,是不是全部出来了?当下变活了。虽然变活了,他本来面目是不是一张胶卷啊?在物理上把它叫视觉暂留,暂留什么?下面还要解释。
再打一个比方,现在也还有一些灯泡属于拉线开关,是不是?喜欢搞恶作剧的人把拉线开关一圈一圈一圈……圈了十来个圈,然后往下猛一拉,嗒嗒嗒嗒嗒嗒……一那么嗒嗒嗒嗒嗒的时候,那个灯就一直是亮的。其实响十次的话,这个灯一定是亮十次,暗十次。为什么我们见不到暗?这叫视觉暂留,我们先这样解释,明白这个道理就好。
我们的色身就是地水火风四大组成,它是无情物。虽然是无情物,它跟有情没有绝对的界限。也是由我们的心所变现。然后由我们这一念妄想啊,来把地水火风这四大搅和在一起,叫「想相为身」,叫色心连持为一体。后面讲「命浊」还涉及到这个问题。因为这个心的能动作用呢,对无情的地水火风感应道交,作用与反作用,然后使这个无情的地水火风或者意识感觉很低等的心提升,他有了疼痛的知觉,从此,我们就感觉有了生命。我们的主人不是这个肉团,也不是能看、能听、能想、能吃饭的这六种意识心,都不是。它是使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能看、能听、能想的那个老板,由它控制这六根,这叫第七识。
第七识一念生灭1280万亿亿次,所以虽然是一堆烂泥巴,我们感觉到自己是活的生命啊,在物理上是不是叫视觉暂留啊?实际上是我们的迷惑颠倒,一种情执。那个玩电灯的时候嗒嗒嗒亮,只见亮不见暗,明明有暗现前,它不见,就是由于我们执着于亮光。如果鬼来看是什么?是暗,它以暗为亮。我们是白天出来,正好鬼休息,我们到了夜里休息,鬼出来工作。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破除了「身见」。有智慧的人修活物,活物就是修里面那个心;没有智慧的人修这个死物,要吃喝玩乐,要长寿,甚至还想肉身飞天。仙人飞天可以过几万岁的寿命,他这个肉身修得很坚固,死了以后肉身不烂,正好给一些妖精鬼怪来附在上面再次利用。心法不可思议啊!要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啊!我们执着了它,就会被它束缚。天人鬼神都有某种程度的解脱。这一世做人,下辈子做鬼,下下辈子升天,都叫解脱。乃至到虚空天解脱这个肉身的束缚,都能得到一定的福报,但是只有明心见性的菩萨才能彻底解脱。虚空神福报满了以后,仍然要往下落。在后面讲到「众生浊、命浊」的时候仍然要涉及到色身这个问题。你如果能够破除「身见」,后边的「边见、计取见」都会迎刃而解,你心得自在,最起码是初果罗汉,永远不落三恶道。
边见,又分为两种:一者,「断见」,二者「常见」。断见:认为人死如灯灭,来世谁见过啊?常见:认为人死以后来世还是人,牛马猪羊死了以后,来世还是牛马猪羊。那么这两种邪知见实际上都是取消修行,既然是这样,我们还修什么啊?修来修去,人还是人嘛!这两种知见很普遍。
见取见:一般是修行中的一些邪知见,他没有证到这种果位反而自以为证到了。最常见的是有些人修禅宗、修气功,开了天眼,开了天耳,与一些鬼神仙众能够沟通,应该说这样是扩大了他们的心量——哎呀,除了人道之外,还真有天神仙鬼!然后发起正念,受持大法,很容易成就。可惜这些人自以为是,叫非果计果。
戒禁取见:这是对正知正见的一种偏见和执着。不是成佛之法,他认为是成佛之法;不是成佛的经典,他认为是成佛的经典,叫非因计因。外道的执着暂时放一放,重点是讲佛门内部的执着。
讲经说法41年后,佛在临终前告诫修行人:只有《法华经》才是真净大法,《法华经》是「一切诸经之王」,唯有《法华经》讲的是真话。当然《法华经》包括《楞严经》,包括《阿弥陀经》。《阿弥陀经》专门讲「妙莲华」。《法华经》是概括说、肯定说;《楞严经》是分别说,肯定与否定共说;《阿弥陀经》是秘密说。可是修行人把那些方便引导当真,叫「戒禁取见」。佛在《楞严经》再三讲啊,那都不是成佛之因呐!要想成佛,因地心和果地觉必须是一。
邪见:前面四种是大类概括而言,那么剩下的一切统统包含在邪见当中。最典型的就是世间的俗话说。俗话说往往成为世人的一句口头禅,认为几千年以来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就都是对的;周边公认的就都是对的,在佛法里叫「同分妄见」。比如,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用佛法来讲,知人知面你就一定知心,这个人、这个面是不是心呐?联系「劫浊」了,是不是也好理解啦?
一切的法都是一个念变出来的,没有哪一个不是哪一个,所以你在这里讲怎么长怎么短是不是统统都是邪知见呐?但是,佛法之妙在于,当你知道了是邪见的时候,即邪即正。你知道了邪见就已经变成了佛知见,没有知道之前就是邪知见。邪知见是谁啊?也是我们自己。邪知见是不是佛啊?也是佛啊!但你不知道就要受报应,知道了以后是自在地调理。
这是讲到「见浊」,在佛法里也把它说成是「五利使」。很厉害!「利」即快利之义,「使」即驱役之义,由于五见之妄惑,使得我们在六道里轮回。为什么讲「利」呢?因为这个世界观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它使我们在六道轮回,这种力量是不是很大啊?但它一旦转变就彻底转变,没有什么拖泥带水的,一变就变,也很利索。你站在这里就成佛。
烦恼浊:在世间法里对应为「方法论」,它是「见思烦恼」的问题。它以五钝惑「贪、嗔、痴、慢、疑」为体。烦恼是无量啊,佛为方便教化,有说为一百零八种烦恼,有说为五结,有说为贪嗔痴三毒。实际上,根本烦恼就是一个「贪」字。你看这个贪字,上面一个今,下面一个贝,贝是不是金钱物质啊?时时盯着金钱物质利养为「贪」。
就人道众生而言,可以说从离开娘胎出世第一天就开始贪。小孩儿落地哇地一声就哭,哭什么?就跟你要,就跟你讨,是不是?你把奶嘴往他嘴里一放,好了,嘴巴堵住了。你搞个什么铃铛摇一摇,耳朵听到好听了,开心了,欣赏了,是不是贪?一直到临死都在贪。贪什么啊?好死不如赖活着,活一天就是两个半天。不活白不活。有的人还贪死,死得快,为什么?哎呀,活得太烦恼了,太痛苦了,都是贪。那中间更不用讲,每天都在贪,今天贪明天,明天贪后天,要贪儿孙满堂,要贪钱财……
嗔:是嗔恨心。人家得罪我,伤害我,我就耿耿于怀;碰到不顺心的事情就怨天尤人,甚至大发雷霆。分别法来讲,嗔心是大敌,专门破坏你的定力,往往修行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道行、功德,会因为你一念嗔恨心前功尽弃,叫做火烧功德林。修行人要培养温顺、冷静、沉着的心态,看你有没有定力。
痴:即迷惑颠倒,不明事理,愚昧无知。它不仅包括那些低能儿、文盲、植物人,还包括那些所谓的聪明绝顶之人。因为他自以为是啊——我从小读书天分第一;我当官、经商足智多谋,我才华横溢……别人去念佛学佛他感到好笑,没有本事跑到这求泥巴,有什么用啊?在佛法里这作「世智辩聪」,三途八难里属于第七难,这种人来世必下三恶道。因为他是一种情执啊,自以为是,把自己看得很重,重的东西是往下落还是往上飞?往下落。这叫「想升情坠」,在《楞严经》讲的,既有科学性又有哲理性。在佛法里讲,老实人得大利益,聪明人反被聪明误。佛法是平等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沾光,没有一个人会吃亏。当你沾沾自喜就是你吃亏的时候,你沾不了光的;当你吃亏而心安理得,生欢喜心,你是吃苦了苦。是非好坏全在于心态的调整。
慢:就是贡高我慢,恃己凌他。人们常常讲:啊!这个事值得骄傲的。有什么好骄傲的呢?《瑜伽师地论》讲了七慢:「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
第一种「慢」:按照世间法来讲,他总是舍己为人,就是有功德,也就是值得骄傲。我们称之为「慢」,为什么呢?你舍己为人,人是谁啊?还是你自己啊!你舍的当下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所以佛法里叫好人落得做好人啊!他本来就不是好人,他是好自己。你舍到哪里去啊?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所有的人都是你。你舍了谁了?你给了谁了?明白这个道理,你没有我慢之心。天大的功德都不值得自夸,当然有的时候要夸,是为了影响别人,让大家见贤思齐。同样一件事,菩萨论心不论事。同样一个人自吹自擂,不一样。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你这是贡高我慢;为了让大家随喜功德,你功德无量。
第二种叫「过慢」:张三是十分功德,李四也是十分功德,张三非要在李四头上做人,他就是不行,我的功德大,叫「过慢」。
第三种慢叫「慢过慢」:张三是十分功德,李四是十二分功德,张三反而还要以下犯上在李四头上做人,叫「慢过慢」。自己本来就不如人家,还瞧不起别人。
第四种叫「增上慢」:自己是十分功德非要看成是十五分功德、二十分功德,言过其实。
第五种慢叫「卑慢」:前面四种慢多少都有点功德,他不过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过低地估计了别人而已。这个卑劣慢呢,自己啥功德也没有,这是第一;自己也明明知道自己没有功德,这是第二;自己通过努力本来也可以成就一些功德,但是就是不愿意,这是第三。即使是这样,还要打肿脸充胖子自吹自擂,就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二字,这叫「卑劣慢」。这种人叫无聊,撒谎吹牛脸都不会发红的。他上午撒一个谎,下午你就可以检查他,他都不会心虚。
第六种慢叫「邪慢」:这种人惹不起他你赶快躲,他根本不知道有是非好歹之事。有一个居士跟我讲,说:「师父啊,我那个弟弟啊,虐待辱骂亲生母亲的话我都不忍心提出来,我感到耻辱有这么个弟弟。」有些人连畜生都不如,不要说对外人,对自己的父母儿女都是以那种下劣的心、蛮横的行为、非常恶毒的语言对待,叫「邪慢」。

一心三藏-_B0F1s 发表于 2017-5-13 07:29:58

为什么讲能说一句《法华经》,听一句《法华经》,写一句《法华经》,问一句《法华经》,你的功德比太虚空大法师讲解无量的经典教化无量的众生证阿罗汉的功德还要大?因为你讲的是彻法底源之法,这都是《法华经》金口玉言。

缘华_淑艳 发表于 2017-5-13 07:30:50

阿弥陀佛   随喜赞叹

一微尘 发表于 2017-5-13 10:48:10

即心即为什么讲能说一句《法华经》,听一句《法华经》,写一句《法华经》,问一句《法华经》,你的功德比太虚空大法师讲解无量的经典教化无量的众生证阿罗汉的功德还要大?因为你讲的是彻法底源之法,这都是《法华经》金口玉言。佛,心佛不二,明心就是念佛,当您知道牛魔王就是阿弥陀佛,您就在念佛。不明心的念佛是嘴巴念佛,那是“喊破喉咙也枉然”。

李萍 发表于 2017-6-9 08:43:05

吃饭睡觉是多么简单的事,可是今天究竟有多少人能舒舒服服的吃饭,安安逸逸的睡觉?可见最平常的事到达平常心的境界,是须经过无数不平常的修持。禅师们多在“用功”,快快乐乐的把饭吃饱,安安静静的把觉睡好。

dangjue 发表于 2017-6-14 11:36:10

我们要想圆满佛道!成就自己!解脱生死!明白宇宙人生真相!必须要学习开悟的楞严经!成佛的法华经!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佛陀出现于世!就是为了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那就是必须要明心见性!认识我们自己本来面目!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一颗心,宇宙十法界万法是一个本体共用一颗心,万法一心,这颗万法共用的一心就是真正的自己,就是我们共同的佛性,也叫做佛。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是非空非有的当下即空即有,随缘现空现有,空有不二。空有一体不可分开。也就是万法一心,一心万法,一念变现。离一切相的当下即一切法!当我们懂得了十法界万法共用的这个心变现出了万法!这就叫明心见性。知道万法共用一心是一个本体叫明心,知道万法唯一心所现就是一个念之所变现而来叫见性。万法一念,一念万法。我们在万法万相的当下就知道一切都是真心本性的显现,这就叫在相见性!即相即性,即性即相,性相一如。万法共用的一心表[性],一心变现出来的万法表[相],一心[性]的当下即是万法[相],万法[相]的当下即是一心[性]。这就叫性的当下即是相,相的当下即是性,即性即相,性相一如,都是一个本体,都是一个心,都是一个自己,这就叫佛。所以说十法界万法都是你自己一个人一个心一个念变现而来的,万法都是你自己一个人,万法都是你自己一个佛,仅此而已。明白了佛你就是佛,心如同一面镜子,来什么现什么,你明白了什么悟到了什么你当下就是什么。果真明白了宇宙万法就是你自己一个人一个佛,哪来的对立?哪来的嗔恨?哪来的执着和分别呀?原来佛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来[开示悟入]我们的[佛知佛见],让我们及早从迷惑颠倒的邪知邪见的梦中醒来,当我们刻骨铭心懂得了:万法即我自己一人一念变现的如来藏真理后,从迷惑颠倒世界中去反闻自性,就见到了自性佛,当下明白了原来一切都是自己都是佛啊,万法都是自己一个人一个心一个念变现而来的呀,自己本来就是佛呀,也就破除了无明、执着、分别,入了佛的知见,与万法道交感应圆融为一个本体,圆融为一个自己。大光明藏中谁非谁,谁又不是谁,没有哪一个不是哪一个,沒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都是自己都是佛,仅此而已。所谓往生即妄想心见到真心本来面目叫往生,往生就是成佛。明白了佛,你就是佛。明心见性的当下即已了生脱死成分真佛,当我们肉团身销亡四大分离之时,到那个时候,当下自己动一个念头,我想我是个什么当下就一念变现个什么,可以一念示现一切万法之相,可以一念现无量色身三昧,得大自在大解脱。一念即无量念,无量念归于一念。

dangjue 发表于 2017-7-2 12:31:19

法华经: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以成佛道。是讲明白法华经真实意现,散乱心念佛,皆能成佛。因为看似妄想纷飞,但你知妄想也是佛也是我心之所变现。看似散乱,它乱而不乱,根本清净。所以他念不念都能成佛。这个佛是分真即佛。

dangjue 发表于 2017-7-5 15:00:22

楞严经告诉我们:“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什么意思呢?就是告诉我们:带妄显的那个真,还不是真正的真。显的是舍有归空的那个空性,显得是别叫的次第空性。还不是真正的真。因为还有个能显真能显妄的那个东西,才是真正的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心。也就是楞严经讲的真真如性。

一月光 发表于 2017-7-6 16:24:13

圆顿大法,不立阶梯,无修无证,一步登天(第一义天),放下屠刀(我执),立地成佛(分真)。在《楞严经》说为“发明便解脱”,“何藉劬劳,肯綮修证”;在《法华经》说为“一念信解,蒙佛授记”,直至“十地等觉”;在《心经》说为“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在《阿弥陀经》说为“食时还国,发愿往生”。

正法久住 发表于 2017-7-15 07:16:45

阿弥陀佛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印广法师。佛说阿弥陀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