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就是《法华经》
《楞严经》就是《法华经》。这两部经,《法华经》为纲,《楞严经》为目,纲举目张,瞩目归纲。
在《楞严经》里,佛从四科、七大一步一步帮助我们会相归性,归入『如来藏』妙真如性。它那个归性当下就是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性x真空,性空真x。《楞严经》讲性啊真啊,就是《心经》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权实并重,开权显实。
佛在《法华经》讲啊,一念信解「如来藏」的功德胜过修无量法门无量劫功德无量倍。就是一念,不要二念呐!这叫发心,发心就是一念信解,把这句话作为口头禅,时时事事处处提起观照。这就是圆顿大法,万法都是一个念之所变现。如人在梦,梦中境界千千万万,都是一个做梦的人在那里变呐!
《妙法莲华经》,乃一切诸经之王,为一切如来秘密之藏,诚一切修行人速成之诀。
所谓王者,经中列举日月灯明、大通智胜、释迦牟尼三佛共遵,初、中、后三善之法轨,而临终时方传法华,灭度之后只传法华。又于《药王菩萨本事品》中以十喻而钦定《法华经》为一切诸佛所说一切诸经之王。
《楞严经》也叫妙法莲华王,《大乘妙法莲华经》究竟了义大乘之经,为“华开莲现”,不可思议啊!所有的花是先开花后结子,或者只开花不结子,或者先结果后开花,唯有这个莲华啊,当下花开,当下莲现,就是告诉我们,明白了宇宙人生真理,当下了生脱死,证佛果,就是花开莲现,即因即果,带果行因。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法华经》《楞严经》被祖师大德称为"圆教一乘大法"《法华经》《楞严经》是一部经。《楞严经》也叫《妙法莲华王》。两部经是一个法脉。《法华经》是高度概括肯定《楞严经》,《楞严经》是详细解释说明表述《法华经》.
《楞严经》第四卷【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能背诵,还能受持,还能理论联系实际去苦修苦行苦证,叫【忆持】。【十方如来】是一切如来,还包括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如来。【十二部经】,不是十二本经,是以十二种体裁而写出的无量的经典,是包括三藏十二部经。
《楞严经》中出现的三次“妙莲华”。
1.《楞严经·卷五》,世尊偈颂:“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2.《卷五·二十四圣说法》中持地菩萨:持地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我于法性悟无生忍,成阿罗汉,回心今入菩萨位中,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我先证明而为上首。
3.《楞严经·卷八》中文殊菩萨请法经题“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汝当奉持.
《法华经》从正面以肯定的方式提出宇宙人生本体,《楞严经》从各个侧面,以“肯定”与“否定”交错进行,即破即立,即立即破,一点一滴一划,一字一句,由浅入深来阐述宇宙人生本体。所以我们讲开悟的《楞严经》,成佛的《法华经》,
“开悟的法华,成佛的楞严”,不仅是我们娑婆世界以【法华楞严】为公认,在十方法界也都是以【法华、楞严】为公认。
佛在娑婆世界讲了三藏十二部经,最后归宗到法华、楞严。所以佛在《妙法莲华经》里讲啊,“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不光是我娑婆世界,十方佛土都只有一部《法华经》,其他经都是方便说,乃至把他说为诸法戏论之粪,这在《妙法莲华经》第四品“信解品”有佛的金口玉言。在《楞严经》第四卷,讲出十方如来,无量的妙法如恒河沙,只是戏论,唯有《楞严经》讲真实。所以自古以来,人们说为“石破天惊说法华风起云涌演楞严”。讲到《楞严经》,可以讲是“动天地泣鬼神”,听到《楞严经》以后,使人大开圆解,原来如此。我们真的把【法华楞严】听懂以后,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发出同样一句感慨,“我过去修了几年、几十年都是白修了!我读了无量的经典,都是白读了!”因为这部经典,彻法源底把我们当人当下,以及我们所面对的周边环境,从人事环境、社会环境到自然环境全部说个透彻。明了、明白这个道理的人,深信不疑的人,在《法华经》、《楞严经》,把他说为当下成佛,不需要等一下,坐在这里成佛!站在这里成佛!跪在这里成佛!不需要离开讲经堂,不需要离开板凳,更不需要等临死的时候,更不需要等什么来世来来世,没有那回事。这都是佛在《法华经》、《楞严经》金口玉言,也是诸佛菩萨异口同音。
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在《示悟开师书》中云: 《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
憨山大师云: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 佛顶髻中之珠
十方佛所共同守护,大佛顶首楞严经,亦名正法华 〔一〕《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云∶"如一切凡夫人中,须陀恒、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为第一,此经亦复如是,一切如来所说,若菩萨所说、若声闻所说,诸经法中。最为第一。有能受持是经典者,亦复如是,于一切众生中亦为第一。一切声闻辟支佛中,菩萨为第一,此经亦复如是,于一切诸经法中,最为第一。如佛为诸法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 若人得闻此法华经,若自书,若使人书,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筹量多少,不得其边。" 〔二〕《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云∶"此经能救一切众生者,此经能令一切众生离诸苦恼,此经能大饶益一切众生,充满其愿。如清凉池能满一切诸渴乏者,如寒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医,如暗得灯,如贫得宝,如民得王,如贾客得海,如炬除暗,此法华经亦复如是,能令众生离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缚。" 〔三〕《法华经·法师品》云∶"又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四〕《法华经·法师品》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华经,乃至一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种种供养经卷,花、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间所应瞻奉,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当知此人是大菩萨,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哀悯众生,愿生此间,广演分别妙法华经,何况尽能受持种种供养者。药王当知,是人自舍清净业报,于我灭后,悯众生故,出于恶世,广演此经。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 〔五〕《法华经·法师品》云∶"须臾闻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又云:"药王!当知如来灭后,其能书持读诵供养,为他人说者,如来则为以衣覆之,又为他方现在诸佛之所护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愿力,诸善根力,当知是人与如来共宿,则为如来手摩其头。" 〔六〕《法华经·法师品》云∶"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萨道,若不能得见闻读诵书持供养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未善行菩萨道,若有得闻是经典者,乃能善行菩萨之道。其有众生求佛道者,若见若闻是法华经,闻已信解受持者,当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七〕《法华经·如来神力品》云∶"诸佛神力,如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若我以是神力,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祗劫,为嘱累故,说此经功德,犹不能尽。以要言之,如来一切所有之法,如来一切自在神力,如来一切秘要之藏,如来一切甚深之事,皆于此经宣示显说。" 〔八〕《法华经·随喜功德品》云∶"佛告弥勒,我今分明语汝,是人以一切乐具施于四百万亿阿僧祗劫世界六趣众生,又令得阿罗汉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转闻法华经随喜功德,尚无量无边阿僧祗,何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其福复胜,无量无边阿僧祗不可得比。" 〔九〕《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云∶"世尊,于后五百岁浊恶世中,其有受持是经典者,我当守护,除其衰患,令得安隐,使无伺求得其便者,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为魔所使者,若夜叉、若罗刹、若鸠Р琛⑷襞舍暗、若吉蔗、若富单那、若韦陀等诸恼人者,皆不得便。" 〔十〕《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云∶"普贤,若于后世,受持读诵是经典者,是人不复贪著衣服、用具、饮食、资生之物。所愿不虚,亦于现世得其福报。" 〔十一〕《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云∶"普贤,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修习书写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则见释迦牟尼佛,如从人佛口闻此经典,当知是人供养释迦牟尼佛,当知是人佛赞善哉!当知是人为释迦牟尼佛手摩其头,当知是人为释迦牟尼衣之所覆。如是之人,不复贪著是乐,不好外道经书手笔,亦复不喜亲近其人,及诸恶者,若屠儿,若畜猪羊鸡狗,若猎师,若炫卖女色。是人心意质直,有正忆念,有福德力。是人不为三毒所恼,亦复不为嫉妒、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恼,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普贤,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如有人见受持读诵法华经者,应作是念∶此人不久当诣道场,破诸魔众,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法、击法鼓、吹法螺、雨法雨、当坐天人大众中,狮子法座上!" 〔十二〕《印光大师文钞》中云∶"法华奥典,位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 以上所示乃《法华经》无量殊胜功德之一滴也。总而言之,读诵、受持、书写、解说、供养者,皆具无量之功德,其之功德,佛智筹量不得其边。皆是大菩萨,自舍清净业报,愍众生故,生此人间,为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非菩萨事也),与如来共宿,诸佛护念,一切魔外不得其便,一切烦恼所不能侵,现世安稳,所愿不虚。上根之人,须臾闻之即得究竟成佛。一般之人闻已信解受持即得近佛果凡闻《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释迦本师即与授记成佛。又大势至菩萨化身印光大师开示,闻法华经者即往生,而且往生即登一生补处,速得成佛。 读诵《法华经》能得无量无边殊胜利益故,读诵受持者无不成佛故,在此普劝一切大众共同来读诵此无上妙典也。
《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 如来藏筑基法 ——探讨中国特色佛教·之二如来藏一法,佛在《楞严经》有详细解释,复于《法华经》反复肯定,再于《心经》高度概括,而《阿弥陀经》则“奥藏”其理,“秘髓”其义!此如来藏,佛于余诸经典亦多所提及,然皆吹吹风而已,撩撩边罢了,何况恒沙经典,连如来藏之名也未提及。是故千年以来,或被束之高阁,而作观光之品;或被遗之角落,而成收藏之器;亦有将其偏说为空,雷同于金刚、般若之教。动辄诤讦,各不相让。更有甚者,斥之为伪经,谤之为邪法,口诛笔伐,横加封杀!强逞口舌之辩,竞作无益之劳!如是至简、至朴、至真、至实,闻即明白之理,竟成千古奥秘、十方之玄!本当无修、无证、无阶、无梯,当下成就之事,反落龟毛兔角、莫须之有!究其原委,未解《楞严》真谛,徒为隔山放炮之教;不明《法华》至理,枉作画饼充饥之事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马克思说,宗教是整个世界总的理论,它是包罗万相的纲领。今感马克思正言宣说之慨,更为习主席兴教救国、浩然正气所召!笔者不耻于人微言轻之嫌,笃信于真不能假之理,拟从哲学、科学、马克思主义乃至文化、非文化一切领域,就此如来藏之义,试作一番梳理。以期引起佛门同修共鸣,更期各级党政领导、诸山长老、人民大众慈悲指教!此如来藏,合说是一,分说为三。一者空如来藏。亦言无相之相。通常说为真心真相——真如自性,天然本具。《楞严经》说为“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蜜多;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法华经》寓于莲藕中心之“孔”。《心经》明示为“五蕴皆空”之“空”。《阿弥陀经》隐为“阿”、为“旦”。二者不空如来藏。亦言有相之相。通常说为妄心妄相——天地万法,后天造化。《楞严经》说为“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蜜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法华经》寓于莲藕之肉及诸边孔。《心经》明示为“色受想行识”之五蕴。《阿弥陀经》隐为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三者空不空如来藏。亦言无相无不相之相。通常说为不二法门——若言其空,其性真实,能不变随缘而为万有,是故真空不空,空即不空;若言其有,其相虚妄,能随缘不变法尔一如,是故妙有不有,不空即空。《楞严经》说为“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法华经》中,月光三昧,黑白一月。《心经》明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阿弥陀经》,“临命终时”,断常一命!此三藏者,非并非纵,即并即纵。若言并者,三藏是一;若言非并,空与不空,及空不空,三相宛然。若言纵者,三藏是一;若言非纵,表有先后,及于中间,次第宛然。是故说为一心三藏,一心即三藏,三藏即一心,藏藏互即,万法互即。《楞严经》说为真真如性!以别于诸经真妄空有之说,而总括真妄空有于一心,分别天地万法于三藏。当知一心三藏、真真如性,说透了天地万法来龙去脉及其相互关系。无量法界,上自佛菩诸圣,下至天人鬼畜,旁及无情万类,总括为空与不空,及空不空,又及于身口意三业,无非真真如性,一心变现而已。或问:此真真如性,此一心如何变现三藏,变现无量法界?答:通常说为,真如不守自性,不觉一念而有无明,无明即法界。《楞严经》为引导众生,特开方便门,演说真实义!硬是从一心分化出真心,从真真如分化出真如,即空如来藏,亦方便说为第九识(白净识)。此识无形无相、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虽离一切相,却本具、自具一切法之性德。既如此,则万法之显现,只是时机问题,而且是随时随机。《楞严经》第四卷云:【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概言其义,此空如来藏,有说为真心、真精、真空、第九识,有意无意“跑”(强说为生相无明)出一个“念”,即所谓【因明立所】,有说为业相无明。进而思惟,即所谓【生汝妄能】,有说为转相无明。至此三相无明,有说为第七识(末那识)。第七识与第九识,和合而为第八识(阿赖耶识)。无量第七识共一个第八识。七、八二识,亦合说为一念,亦说为见分、见精、见性、意根、投胎种子识。此念带妄显真,为真妄和合之心,亦说为半真半妄之心,以别于真心、真精、第九识与妄心、妄见、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识心;亦可强说为虚空,即所谓【无同异】,以别于真空与三维世界。此念执着思惟,而有无情色尘互相连带而出。《楞严经》说为一念坚相而有“地大”,一念润相而有“水大”,一念温相而有“火大”,一念动相而有“风大”。即所谓【炽然成异】,亦有说为相分。至此,第八识中“见相二分”崭露头角,“原料俱足”,则十法界中森罗万相、千变万化,只是随机而遇、随缘显现而已了。《楞严经》说为【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众生迷惑,妄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故有轮回之苦,尘劳之相;佛圣在觉,以妙明元“合如来藏,圆照法界”,故而超越,成解脱乐。所谓【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念念相继而有时间,物物拉距而有空间,盘根错节而有万相……【以是因缘,世界相续】。无情色法与心念相互作用,而有各种生命体,即所谓【色心连持为体】【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由明暗(色尘)、动静(声尘)、通塞(香尘)、恬变(味尘)、离合(触尘)、生灭(法尘)等六尘十二相【粘湛然之性】,而发见、听、嗅、尝、觉、知等六根,进而根尘相映、相结、相卷、相纳、相绞、相抟、相揽,而成眼、耳、鼻、舌、身、意等六体肉团,亦谓【色杂妄想,想相为身】。【以是因缘,众生相续】。由杀盗淫妄、贪嗔痴慢疑……无量妄想、习气,总为身口意三业,涉入人与人、畜与畜、人与畜乃至天、仙、鬼、神等众,旁及山河大地、风云雨雾、树木华草……此情无情界,千类万辈,常在争斗缠缚,彼此上下左右、是非你我。【以是因缘,业果相续】。此一心三藏,开方便门,示三相续,囊括了十方三世森罗万相、千变万化之来龙去脉及其相互关系。古今中外,各宗各教,各党各派,无数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英雄豪杰、圣哲大贤,孜孜不倦、梦寐以求的所谓“真理”、“上帝”、“本性”、“本来面目”……直于此际,和盘托出!《楞严经》说为【因缘自然,义极于此】。【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天地万法,无非一真之人一念变现而已呀!所谓“万法唯识所变,唯心所现”。识者,即报身功德——智慧妙用,机谋权变,出神入化。心者,即法身功德——性具真如,天然本具,原来如此。所变所现,即化身功德——人文万法,竖穷三世,量周沙界。既说为变,岂可唯一?十法界中,云吞雾绕,天堂地狱,同分别业,唯各自招。所谓“无分别不妨分别也”。既说为现,岂可不一?如来藏中,谁不是谁?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唯是一念。所谓“分别不妨无分别也”。既说变现,则生何曾生?死何曾死?父何曾父?子何曾子?人何曾人?鬼何曾鬼?佛菩诸圣,六道正依,又何尝异?彻法源底,了义终此。情无情界,天地万法,无非一真之人一心变现而已!纵讲第二义谛,无量劫中,一切众生,都曾多生多世互为父母儿女至亲骨肉啊!众生迷不自知,妄自执着,互不认亲,反相计较,乃至相害,故有轮转,枉受苦报!如人在梦,梦境万千,梦中人事,岂关他人,何关别事,无非梦人,一念变现!诸佛出世,良苦用心,无非劝导,迷蒙等辈,醒梦归真!试问,倘若地球公民,人人明于此理,个个晓于此义,何来人我是非?怎会兵连祸接?该是地球人觉悟的时候了!饭僧印广2015.1.19于海口 万法唯心,没有哪一法不是心,即明心;心现万法,没有哪一法不是由心而现,即见性。法即心,心即法,是一不是二;佛即众生,众生即佛,是一不是二。万法一念,一念万法。 入佛知见:当不明白生死的时候,人人都贪生怕死,当明白人从来没有死过,你会有从未有过的欢喜,这就是法喜,这就是法喜,这就是解脱知见。如果再深入一点,明白无量的第七识共一个第八识,大光明藏中没有哪个不是哪个,你就是入菩萨的知见。再深入一点,明白所有的过去、现在、未来,时间、空间、万法,都是自己一个人一个心一个念变现来的,十法界万法共用一颗心,是一个本体,万法一心,万法共用的一心就是真正的自己就是佛。那么万法唯一心所现就是一个念变现而来,一切的万法现与不现都在一心里本自具足,法尔如是,本来就在。万法共用的一心表[性],一心随缘一念变现出来的万法表[相],一心[性]的当下即是万法[相],万法[相]的当下即是一心[性],这就叫性的当下即是相,一心的当下即是万法。相的当下即是性,万法[相]的当下即是一心[性],这就叫性相一如,都是一个本体,都是一个心,都是一个自己,这就叫佛。自己本来就是佛。万法都是你自己一个人,万法都是你自己一个佛,万法都是你自己一个念变现而来,这就是佛之佛见。万法就是你自己一个人一个佛,仅此而已。 学佛法是有次第的。先会做人,再从五戒十善开示,持咒诵经念佛消业。每天按照妙印法师讲的:第一、从饮食上,你是否已经完全开始:不吃任何肉,不喝任何酒,不吃葱,不吃蒜,不吃韭菜,不吃洋葱?(这是佛陀在《楞严经》里的开示)第二、你是否每天坚持楞严咒、大悲咒和十小咒?每天念八十八佛名号或其他佛号?每天都有30分钟到2小时的静坐?请记住:是每天。 如何消业障? 一是:用“果报”来消业障(不学佛的人,几乎都不出这个范畴); 二是:用“念佛、诵经、持咒”来消业障(修行得力的学佛人)。 三是:果报和念佛同时发生而消业障(大部分学佛人是在这个范畴)。 不用“修行”来消自己的业障,就是用“果报”来消自己的业障。您将如何选择? 明白了再多的道理,不按佛经上讲的办法消业障,你的业障怎么办?明白了再多的道理,不去念佛诵经持咒,就当下成分真佛了,这是说大话骗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