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岁鲤鱼身怀六甲将其放生后,整个村子被洪水淹垮,因果有报啊
千岁鲤鱼身怀六甲将其放生后,整个村子被洪水淹垮,因果有报啊这日,胡生在江边钓鱼,突然,鱼竿一沉,一条大鱼上了钩。只是与平日里不同,这鱼竿未免也太过异常,沉得像有块巨石吊在上面,怎么拽也拽不动。胡生也是个急脾气,咬咬牙,背过身,把鱼竿抗在肩头,开始拽着鱼竿往前走。不一会儿,水里便起了漩涡,然后扑腾扑腾几声,居然拉上来一条一个小孩那么长的鲤鱼,在水里四处乱窜。
胡生一看这鱼这么大个,便喜出望外,连忙跑过去奋不顾身一把抱住了这条鱼。这鲤鱼力气大得很,在胡生怀里死命挣扎,但离开了水,它的力气明显小了许多,不一会儿便温顺了下来,在胡生怀里嘴巴一开一合地圆睁着眼睛,似乎在哀求胡生放了它。
胡生凑近一看才发现,这条鲤鱼之所以看上去特别壮实,还有一个原因便是它好像怀孕了,肚子鼓得特别大。这胡生打小就富有同情心,一看这鲤鱼怀了孕,便经过反覆的心理挣扎,将鱼钩解下,把它放了。这鲤鱼一下水,扑腾了几下,居然还围着胡生游了几圈,然后才慢慢往深水区游去。
这一年,雨季特别长,河水猛涨。有一天,胡生还在睡梦中,突然被村里的锣鼓声吵醒,等他醒过来,已发现自己躺在滔天洪水中,河坝决堤了,河水都灌到了村子里,整个村子被淹了。幸好这胡生会游泳,二话不说便往外游去。游了很久很久,水越来越深,等他反应过来才发现自己已经游到了村外的河水中。河水水流特别湍急,突然一个浪打过来,胡生便失去了知觉。
迷迷糊糊中,他看见一条金黄色的大鲤鱼从远处游过来,游到他身边,嘴巴一张,竟吐出一个大泡泡,慢慢地飘进了胡生的嘴巴里,然后胡生突然就恢复了意识。他竟然可以自由地在水下行走了。胡生以为自己是死了,便问鲤鱼:〝鱼儿,请问我们是在地府吗?原来死了之后是这个样子。〞〝恩人,你并没有死,这里是河底,我生活的地方,几年前你放了我,我来报恩的,方才你服下的是我的内丹,请妥善保管,不能离开你体内,一离开你身体你便一命呜呼了,这内丹能让你在水里自由行走,但千万别借给别人用。〞说完,鲤鱼便游走了。
几天后,洪水退去了,胡生回到村里,重修了房子,第二日便又去打鱼。
这一回,他再也不用钓鱼了,他脱去衣衫,扑腾一下扎到了水里,拿了个渔网在水里捞鱼,收获颇丰。这一待,就是一整天,竟毫发无伤。这一幕被路过的村民看到,很快,胡生这项绝技被村民传到了当地县官王富仁耳朵里。这王富仁一向贪婪奸佞,无恶不作欺压百姓。听说这胡生竟有这绝技,便想一睹究竟。于是命人将胡生捉了来,把他五花大绑,绑了两块大石头在他背上,沉入了河底,大约过了两个时辰,再将他捞上岸,没想到竟果真毫发无伤。
这王富仁瞬间起了贪心。于是命人大摆筵席,招待胡生好吃好喝的,席间问起胡生保持水底憋气如此长时间的秘诀。只是这胡生并没有松口,只是说自己在洪水期间得一大鱼相救,遂将鱼鳔赠与自己,才保全性命。问起这鱼鳔现在何处,胡生微醺,指了指自己的肚子:〝自然在腹中,只是这鱼鳔...你们干什么,你们...〞胡生的话还没讲完,便被一旁一早埋伏好的侍卫打晕了。
等他醒来,发现自己在河底,旁边躺着王富仁,双眼圆睁,已然断气。胡生转念一想,估计这王富仁是偷了自己的鱼鳔,自作聪明潜入水中,淹死了。顺着视线,胡生往上看,发现一条大鱼停在半空,看上去疲惫不堪。胡生想站起来,却发现浑身没力气,摸了摸肚子才发现,自己的肚子被人用刀子划开了,还没来得及缝合,便被扔到了水里。
鲤鱼看着胡生,眼里满含泪水,慢慢张开口,说道:〝恩公,那日多亏了你的不杀之恩,我的那些孩子才得以来到这个世界,才有幸在这水底嬉戏打闹,也是亏了你的不杀之恩,我才有幸享受这天伦之乐。现在你被这贪官开膛破肚取走了保命的鱼鳔,若不救你,恐怕你难逃一死,只是取了这鱼鳔,我就只有一颗内丹能护你周全了,内丹已在你肚里,我也报完了恩,该走了,日后希望你还是要保持一颗善良之心,善待我的子子孙孙们,再见了恩公。〞
说罢,这鲤鱼便合上了眼睛,随着湍急的水流,飘向了远处。
佛在《楞严经》讲: 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怎么‘离一切相’啊?在梦中境界的时候,你能不能看到做梦的那个人呢?看不到。你怎么也看不到,怎么也找不到,叫‘离一切相’;在你梦中的一切境界是不是就是做梦的那个人在变现呐?这叫‘即一切法’。诸佛出世就是为了讲这个道理,把万法归于一个念,把一念而遍圆于一切的万法。我们的心非常玄妙,非常不可思议,非常殊胜!可惜我们却不知道,佛出世来传这个法我们还不敢相信,不愿相信。所以说众生最大的罪过,就是不知道自己是佛,不相信自己是佛,不知道自己这个心不可思议的自在和它的伟大妙用,却执着于一点点小的可怜的人天福报,不肯放下。 佛这么可怜!他求我们受持《法华经》,有的人就最后生烦恼了,说感到《法华经》特别啰嗦。这都是没有良心的人。谁比佛有智慧啊?他为什么这么啰嗦啊?因为众生在迷惑颠倒之中,所以故意地反反复复,「听经闻法当下成就」。 正因为是啰嗦,体现出佛的良苦用心。佛多可怜,他比谁都有智慧,比谁讲话都干脆利索,讲其它经典也没有这样。整部《法华经》从前到后婆婆妈妈,就是《法华经》怎么长,《法华经》怎么短。真正理解佛的良苦用心,你要痛哭流泪! 这是「一步登天」的大法呀!佛讲你成佛了,是不是打诳语啊?不会的。成佛最简单!可是有几个人相信?这就是石破天惊的妙法!为什么不敢相信?因为它太简单了!因为它成佛太快了!你说冤枉不冤枉? 《楞严经》:……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何籍劬劳,肯綮修证? 阿弥陀佛,如是因缘果报。 万法一念,一念万法,无始无终,阿、弥、陀非三非一,即三即一。心也好,念也好,万法也好,没有谁不是谁,一真一切真!此为真真如性。明白了真真如性,才真正入佛知见,才知道为什么说“一步登天,无修无证” 《法华经》云∶"此经能救一切众生者,此经能令一切众生离诸苦恼,此经能大饶益一切众生,充满其愿。如清凉池能满一切诸渴乏者,如寒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医,如暗得灯,如贫得宝,如民得王,如贾客得海,如炬除暗,此法华经亦复如是,能令众生离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缚。 一心三藏:一个真心能变现出三个如来藏: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一,空如来藏:比如我在跟你打招呼"您好",那么在我没有开口讲"您好"之前,"您好",这两个字就存在于我的心里,否则我绝对讲不出这两个字,这两个字虽然存在于心中,却没有什么形状,无形无相,但它又真实存在,这就叫"空如来藏" 二,不空如来藏,当我将"您好",这两个字讲出来的时候,"您好"这两个字有声音高低,有文字形状,即有形有相,这就是"不空如来藏"。三,空不空如来藏,没有讲话之前就存在的"您好" 二字,只要我想讲,就能变成讲出的 "您好"二字,即空如来藏能随缘变现为不空如来藏,所以空如来藏也可以叫"空不空如来藏";当我正在讲"您好" 的时候,讲出来的"您好"就是原来无形无相的 "您好",故不空如来藏当下就是那个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又可叫"不空空如来藏",和"空不空如来藏"就是一回事,调个位置而已,干脆都叫"空不空如来藏"。四,空不空如来藏也可以理解为真心能够由空如来藏变为不空如来藏、由不空如来藏变为空如来藏的那个"能"。五,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三个东西,是一个真心在随缘变现而已。六,一个真心能随缘变现为空如来藏,又能随缘变现为不空如来藏,又能随缘变现为空不空如来藏,但又不住于空如来藏,不住于不空如来藏,不住于空不空如来藏。七,空如来藏当下就是不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当下就是空如来藏,空如来藏当下就是空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当下就是不空如来藏。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没有哪个不是哪个。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即三即一,非三非一。八,空如来藏有几个?答案是:既然空如来藏无形无相,则你的空如来藏和我的、他的空如来藏则不能分开,因为无形无相的东西是不能分开的。比如说一个房间里的空气,你能否区分这是你呼吸的空气,那是我呼吸的空气,那是他呼吸的空气?不能区分。因为空气无形无相,所以"空如来藏"尽虚空遍法界只有一个,上到佛菩萨下到地狱众生,旁及山河大地泥巴瓦块所谓无情众生都共一个"空如来藏",这一点很重要。九,不空如来藏有几个?既然不空如来藏是有形有相的真实存在,那么每一个众生的形象特点都各不相同,则每一个众生的不空如来藏都各不相同,而众生有无量个,所以不空如来藏有无量个。且因为每一个不空如来藏都是一个真心所现,故每一个不空如来藏都是其他任何一个不空如来藏,每若干个不空如来藏又是其他若干个不空如来藏,且因为空如来藏即是不空如来藏即是空不空如来藏,所以说:大光明中谁非谁?这一点即是法华经、楞严经圆顿大法的最圆妙殊胜之处!!!须切记。十,一个真心变现出三个如来藏,那么到底是每一个众生都有一个真心呢?还是十法界包括无情众生都共一个真心呢?答案:十法界包括无情众生都共一个真心,虽然每个众生的前六种心(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识(即灵魂)各不相同,但真心(即第九识,第九种心)大家只共一个,绝对没有第二个。且第八识(即阿赖耶识)大家也只共一个,没有第二个。十一:推而广之,整个宇宙(十法界一切有情众生及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树木花草等一切无情)都是一个真心随生相无明之缘变现而有,由无形无相的宇宙变现为有形有相的宇宙,即由空如来藏变现为不空如来藏,无形无相的宇宙当下即是有形有相的宇宙,有形有相的宇宙当下即是无形无相的宇宙,即:空如来藏当下即是不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当下即是空如来藏,所以当下即是"一心三藏"。一心三藏,成佛之本!法华经、楞严经的核心!佛法之核心!宇宙人生的根本真理!一心三藏大法,石破天惊,彻法源底,又称"狮子吼"大法,务必彻底搞懂搞透!故佛门盛赞云:石破天惊讲法华,风起云涌演楞严!一心三藏大法又称"圆顿大法":听经闻法,当下证果,不历阶梯,一步登天!一旦听明白此法理,当下即成为圆教明心见性的大菩萨!最高可当下即证到等觉菩萨的大果位!所以此法理需倍加珍惜!应广为弘扬!广度众生!功德无量! 佛出世就是为讲一个法,就是讲《法华经》《楞严经》『如来藏』的道理,叫我们「明心见性」!怎么明心?心在哪里?怎么见性?我们当下这个人和我们所面对的一切的外部的环境,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到人事环境,以及我们所能耳闻目睹身受的这一切的万法,它们是怎么来的?明白了我们的心在哪里,叫「明心」。心在哪里啊?在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是。明白了万法的来龙去脉,叫「见性」,在相见性。万法来龙去脉是怎么回事?心变出来的。果真把这个道理明白以后,当下了生脱死,成分真即佛。在明心见性的前提之下,一切的万法才能谈得上平等,你修任何法门都能圆满自己成为究竟佛、成为圆满佛。 如是求经,得已顶受,其人不复,志求余经,亦未曾念,外道典籍, 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告舍利弗,我说是相,求佛道者,穷劫不尽, 如是等人,则能信解。汝当为说,妙法华经。V: 1、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故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预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2、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一切十方诸佛,发亦如是。 3、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4、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5、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矣成佛道。6、诸佛舆出世,懸远值难遇;正使出于世,说是法亦难;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7、若人不信,诽谤此经,则断一切,世间佛种。8、佛告药王:又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予授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9、若于一切劫中,常怀不善心,作色而骂佛,或无量重罪。其有读诵持,是法华经者,须臾加恶言,其罪复过彼。 10、药王今告汝,我所说诸经,而于此经中,法华最第一。 11、我所说经典,无量千万亿,已说今说当说而于其中,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12、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萨道,若不能得见闻读诵书持供养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未善行菩萨道。 13、若以大地置足甲上,升于梵天是未难为难;佛灭度后于恶世中,暂读此经是则为难。14、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15、文殊师利!是法华经,于无量劫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 16、文殊师利!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诸说中最为甚深,末后赐予。17、而时世尊欲重宣此意而说偈言……….每自作是意,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18、如来灭后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千二百意功德。以是清净意根,乃至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意,解释意已能演说一句一偈,至于一月四月乃至一岁。……三千大千世界六趣众生,心之所行、心所动作、心所戏论皆悉知之。虽未得无漏智慧,而其意根清净如此。 19、尔时常不轻菩萨,岂异人乎?则我身是。若我于宿世,不受持读诵此经,为他人说者,不能疾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20、以要言之:如来一切所有之法、如来一切自在神力、如来一切秘要之藏、如来一切甚深之事,皆于此经宣示愿说。是故,汝等于如来灭后,应一心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说修行。 21、是故有智者,闻此功德利,于我灭度后,应受持斯经,是人于佛道,决定无有疑。22、一切川流江河诸水之中,海为第一,此法华经亦复如是,于诸如来所说经中,最为深大。23、众山之中,须弥山为第一,此法华经亦复如是,于诸经之中,最为其上。24、众星之中,月天子最为第一,此法华经亦复如是,于千万亿种诸经法中,最为其尊。 25、诸小王中,转轮圣王最为第一,此经亦复如是,于诸经中,最为其尊。 26、又如:帝释,于三十三天中王,此经亦复如是,于诸经中王。 27、大梵天王,一切众生之父,此经亦复如是此经亦复如是,一切贤、圣、学、无学及发菩提心者之父。 28、此经亦复如是,一切如来所说,若菩萨所说,若声闻所说,诸经法中,最为第一。 29、有能受持斯经典者,亦复如是,于一切众生中,亦为第一。30、一切声闻、辟支佛中,菩萨为第一,此经亦复如是,于一切诸经法中,最为第一。31、如佛为诸法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 32、此法华经亦复如是,能令众生离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缚。33、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如来灭后,云何能得是法华经?佛告普贤菩萨: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当得是法华经:一者、为诸佛护念;二者、植众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必然得是经。34、若法华经,行阎浮提,有受持者,应作此念,皆是普贤威神之力。 35、普贤!若有受持、读诵、正意念、修习、书写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则见释迦摩尼佛,如从佛口闻此经典;当知是人供养释迦摩尼佛;当知是人佛赞善哉!当知是人为 释迦摩尼佛手摸其头;当知是人为 释迦摩尼佛衣所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