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中的经典故事
经典故事“贫子衣中珠”的故事《法华经》中有个故事,说有位富有的长者,他的一个儿子不成器,愿意到外面去闯荡。父亲给他一分财产,一件皮袄,说:“儿啊,这是老父给你的,无论如何,也要穿在身上,不能丢了。即便你将来很穷困,也要穿着他回来见我。这是老父的唯一心愿。”儿子答应后就去闯世界去了,做过生意,打过工,当过“北漂一族”、“蚁族”,住过“蜗居”,也许当过“房奴”,投资过当时的金融业,也许不巧赶上了“金融危机”,总而言之,父亲给他的万贯家产,他挥霍完了,困难时甚至连父亲给的皮袄都不想要了,但想到老父之言,再穷再累,他还是把皮袄留着,一路乞讨,回到家中,可老家也破败了。他见到了父亲,父亲要他拿出皮袄相认,否则就不认。他拿出来了。老父亲笑了,剪开皮袄,从里面拿出藏的无价珍珠,说:孩子,你身上本来就藏着物价宝啊,就在这皮袄里,幸好你没把皮袄丢了。儿子经历过艰苦的磨砺,终于认识了人生,决定好好做人,好好创业。他用老父曾藏在自己身上的珍珠,重新创业,他成功了,和父亲一样,成了一位慈善的富翁。这就是佛经中非常有名的“贫子衣中珠”的故事。那件皮袄,就是父母给我们的肉体,皮袄中藏着的无价珍宝,就是我们的佛性,我们的人性,我们的善性,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智慧,我们的勇气,我们的诚信,我们一切的美好的性能(本性和能力)。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此无价珍宝,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没有利用其价值。佛经还把这珍宝比喻为生命中潜藏的无量矿藏。慧能大师一字不识,他得到了自己皮袄中的珍宝,说:“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他成了伟大的禅者,人类的精神导师。胡雪岩一生守住了诚信、侠义和仁爱,才成了商圣,到今天我们传颂他的故事。有一个老板破产落难,要以极低的价格把祖上业基——一大片店面出售给胡雪岩。胡雪岩派人查明此人的确是生意失败,走投无路才这样,就答应收购,但价格,给的是当时公平的市场价,并不是落难者急求钱时说的很低的价格。这样,胡雪岩多花了数以万计的银两。别人不理解。而胡雪岩说:“谁都有落难的时候,不能乘人之危就占人家业,那样不仁也不义,就像下雨的时候,你正好打着伞,而前面一个人没有伞,你何妨和他同打一把伞,走过雨路。”那个商人得到钱财后再去经商,东山再起,赎回祖上产业,也和义气的胡雪岩成了生死之交和生意上的同盟、最好的合作伙伴。 胡雪岩懂得,如果他以极低的价格收购了那人的祖产,那人心底一定不服气,他会发誓:“有朝一日,我一定要赎回来,不然,我就无颜见祖先。胡雪岩,你等着瞧。”你的价格太低,会伤那人的自尊,他将会是你商场的对手,觉得你乘人之危霸占了别人的祖业,他也许会以仇恨之心来报复。胡雪岩洞彻人性,守住了自己的仁义,帮助别人成功,也帮助别人守住仁义。有位国学演讲家到处演讲,说:“最大的自私是无私”。他的课,据说参加一次学习班的费用最少是三万元。这句话不是他的原创,而是老子说的:“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无私就是那颗无价的珍宝,可惜,知道这个“最大的自私是无私”原理的人很多,但很多人开始是自私,结果还是自私,丢掉的,恰恰是无私。“最大的自私是无私”。先要做到的是无私,而不是自私。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这颗珍宝,称为潜力、潜能也行,总被自私和欲望的尘垢覆盖了,使你看不到自性的大宝藏。张伯端因此感叹说:贫子衣中珠,本子圆明好。不会自寻取,且数他人宝。数他宝,终无益,只是教君空费力。争如认取自家珍,价值黄金千万亿。此宝珠,光最大,遍照三千大千界。从来不解少分毫,刚被浮云为障碍。自从认得此摩尼,泡体空花谁更爱?佛珠还与我珠同,我性即归佛性海。任你尘嚣满眼前,定慧圆明常自在。这是得道之人的话,好好记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