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远的遗言
久远的遗言[*]
[*] 那天下午,托马斯角的天空多云,但空气很清新。我一个人在小型拖网渔船“金色景观”号上,正在收起最后一张网。在拉上来的渔网里,我注意到那一大堆活蹦乱跳的鱼和杂乱的海草中,有东西在闪闪发光——一个棕色的旧瓶子。
通常,旧瓶子对渔网有害无益,大多数打鱼人都讨厌它们。但是我不。我家里收藏了不少我在过去20年打鱼生涯中,从英吉利海峡中打捞上来的旧瓶子。它们大小不同,颜色各异。
我将它从渔网里拣了出来,它的瓶塞还在,从外面仔细往里看,我发现里面有什么东西——好像是一封折叠的信。
在收藏瓶子的这些年里,我从没发现过装信的瓶子。我仔细撬开瓶塞,惊喜地发现里面没有进水。我用工具从瓶子里取出一个封了口的信封。信封上的收信人是英国都罕姆市的伊丽莎白·胡格斯。还有另外一张纸条,上面简单地写着:“请拾到瓶子的人转交此信,并接受一个可怜的英国士兵的祝福。”士兵?难道这瓶子真的从二战以来一直躺在海底?我犹豫了一会儿,不知是否应该拆开这封信。那位“可怜的英国士兵”愿意我拆开它吗?犹豫再三,我还是拆开了它。我马上意识到原先对瓶子的估计是错误的。这封信上的日期是1914年9月9日,它的作者——列兵托马斯·胡格斯所在的部队是都罕姆步兵第二营,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9月9日——他一定是第一批上战场的士兵之一。
我不禁打了一个寒战。
“亲爱的妻子,我正在船上给你写信,我将把此信扔进大海,看它能否到达你的手中。”信的开头这样写着。
信中并未说列兵托马斯·胡格斯的部队要去的地方,也未说部队此次行动的目的——显然是出于保密的考虑。他只是想在上战场之前,向他亲爱的妻子保证:对她的爱将永恒不变。
“亲爱的,暂时拜拜,”信的结尾这样写道,“你的丈夫”。回到家,我给妻子简看了这封信,“真不可思议!”她说,“你打算怎么处理这封信呢?”这是一封85年前被扔进海里的信,算起来现在托马斯·胡格斯和他的妻子都已不在人世了。这个瓶子是否也将和我以前发现的其他瓶子一样,被我摆放在书架上就完事呢?还是应该多做一点什么?“我不知道。”我耸耸肩。遇上别的打鱼人,肯定会想都不想就把它踢开了。
也许这个瓶子落在我的手里是有原因的,说明我跟它有一种缘分。我突然感到一种重大的责任,似乎有谁在催促我赶快行动。“简,我有一种感觉,也许这对夫妇的孩子还活着,想想这样一封信对他们来说将会意味着什么。”“去问一问帝国战争博物馆怎么样?”简说,“他们可以帮助查找这些士兵的亲友。”“但那得花上好几个月的时间。”如果这对夫妇的孩子还活着,他们恐怕也有80或90岁了。这些年来,这个盛着一个家庭亲人信息的瓶子一直等在滚滚波涛之下,我必须现在就把它转交给他们。
简能够跟上我的思维,“如果有人能写一篇有关这个瓶子的报道,他们的亲戚中也许有人能读到,然后和我们联系。”她说。
第二天,我给当地一家英文报纸《太阳报》打电话谈了此事,一位记者随即赶到,写了一篇报道,并附上了我和瓶子的照片。
报道一发表,不少报纸杂志给我打来电话,询问有关瓶子的故事。他们来到我的渔船上,为我和瓶子照像,我希望,这办法有助于一步步接近我们找到托马斯与伊丽莎白后人的目标。
终于盼来了结果。“他们有一个女儿还活着!”一天早上,《太阳报》那位记者在电话那头兴奋地告诉我。“她叫爱米莉·克劳荷斯特。托马斯上战场那一年,她才两岁。现在她已经87岁了,住在奥克兰。”奥克兰!那是跨越半个地球之遥的新西兰。上帝呀,感谢您让我们找到了她!几天以后,BBC广播电台安排我和爱米莉联系上了,我们的交谈通过电波被播放了出去。我告诉她我是怎样发现那个瓶子的,并就不能亲自前往新西兰面交瓶子和信向她道歉。
一位老年妇女的声音通过话筒清晰地传了过来。爱米莉解释说,托马斯写这封信时,由于特殊的原因,不可能在信中过多地谈论当时的情况。他是一秘密特种部队中的士兵,当时正奉命前往法国。写下这封信仅仅12天之后,他就在战场上遇难了——他是那场战争的首批英国牺牲者之一,其时年仅26岁。
事情似乎到此结束,我们找到了这个瓶子的谜底,得到了相关信息。但是我并不满足,我不断地想到当年爱米莉和她的母亲这一对孤儿寡母。一个年轻的寡妇带着一个年仅两岁的女儿,是什么原因使她远离故土到了新西兰?她在那里靠什么过活?不行,这事到此还不能算完。
这事确实没有结束。几天后,我接到一个来自奥克兰的国际长途电话,那里的一家广告公司在电话里询问我,想不想亲自转交那封信。
“绝对想!”我回答说,“但我恐怕无法负担昂贵的路费。”“我们可以帮助你。我们公司代表新西兰邮政服务局通知你,他们将会为你提供机票,你将作为他们的特别信使。”两周后,我和简站在了奥克兰爱米莉的家门口。媒体得到了他们寻找的故事结尾,爱米莉拥有了她父亲留下的最好的纪念品——这位在上世纪一天的黎明,在她仅仅两岁时看了她最后一眼的父亲留给她的纪念品。我得到的礼物也非同寻常。
爱米莉和她的女儿贝蒂送给我一本奥克兰风景画册,她的扉页上写着:托马斯最后的信息多亏了那一条特殊的渔船,在那一个特定的时间,载着那一个独特的对瓶子感兴趣的打鱼人,才传递到他亲人的手中。
多年来,我一直把打捞上来的各种美丽瓶子视为珍宝——它们的颜色和把它们握在手里的那种光滑的感觉。但我更欣赏它们的内蕴——它们所代表的历史,那与我们大家都有联系的历史。它甚至将一个英国渔民,一位87岁的新西兰老人,一名年轻的、留下遗言的士兵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这位士兵也许没有想到,如果这个瓶子不是落在一个对瓶子感兴趣的渔夫的网里,他的遗言可能将永远不会被亲人所知晓。
法华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佛在经中嘱咐:不可分布,妄授与人:《法华》真义很难用言语表达,叫『秘』。「法华三昧」含藏万法之相,包含万有,总持一切万法,这个是『藏』。 佛在《法华经》讲好几次:《法华经》是三世诸佛共同守护『秘密之藏』。三世诸佛就是一切万法,把《法华经》作为法身舍利。一切万法共一个法身,即「性相一如」。诸佛世尊之所守护,就是『弥陀』在守护那个『阿』,就在讲『阿弥陀佛』。千经万论就是一句『阿弥陀佛』,看你懂不懂。 经中: 咸于佛前闻妙法莲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我皆与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得』是正当名分,名副其实。怎么叫『一念随喜』啊?真正明白了一切的万法,从诸佛菩萨、天人鬼众、泥巴瓦块、到树木华草,都是一个人一个念所变出来的,这叫『一念随喜』。生一念欢喜心,深信万法都是一念所变现。这是提起我们受持《法华经》的信心,明确弘法利生的责任。 药王,若有人问,何等众生于未来世当得作佛?受持《法华经》的人,于『未来世当得作佛』,是指究竟圆满之佛,明白如来藏妙义现在即已是「分真即佛」。除了讲经说法,念念观照万法皆是一人一念之所变现,这是最好的『广演此经』。只要能念念在道,境界现前时,你一定是自性流露,根本生不起烦恼来。这是心地法门最妙的秘诀。这叫「全性起修」,一修一切修。时时保持观照是调我们的心。 一念心明白万法就是「我」,这是〈方便品〉所讲:赞叹一句《法华经》,即为供养一切佛。何况你不仅仅是一念,你到处奔走呼号、讲经说法、劝导修行、组织法会,更加就是『广说无上法』呀!真心供养受持《法华经》者以欢喜心、法喜心听经闻法。当我们一念观照到万法即是「我」的时候,万法是不是就在『供养』我啊?无量的万法道交感应,时时处处法喜充满。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感恩一切! 1佛说受持《法华经》第一稀有!佛问:“舍利弗啊,一个人能够踩着一块大石头,在大海里飘来飘去,这个人怎么样啊?”舍利弗:“嗯,这个人稀有。” 佛讲:“能够一念信解如来藏大法之人倍加稀有。”怎么信解呀?你相信万法就是我这一念所变现的,你刻骨铭心深信不疑,就这一念信解,比这个人功德倍加稀有。佛问:“舍利弗啊,一个人背着一个大千世界(银河系呀)上大梵天。大梵天怎么上啊,用蚊子的腿搭成的梯子往上,这个人怎么样?” 舍利弗说:“佛啊,这个人稀有难得!” 佛讲:“能够一念信解如来藏心法,倍加稀有。”佛问:“大千世界满中大火,有人一口唾沫把火全部熄灭,然后再吹一口风,大火又烧起来了。”一个银河系烧大火,这个人就有这么大的能耐,说灭就灭掉了,说生就生起来,这个人怎么样? 舍利弗讲:“佛啊,这个人稀有难得。” 佛还是那句话:“能够一念信解如来藏心法,倍加稀有。” 2佛说受持《法华经》第一稀有: 佛问:“有一个人用藕丝把须弥山捆起来,这须弥山有多大呢,三百三十六万里宽,三百三十六万里长,三个三百三十六万里高那么大,捆在半虚空——不是用钢丝绳捆啊,是用藕丝,舍利弗,这个人怎么样?” 舍利弗还是那句话:“嗯,稀有。” 佛又是那句话:“能够一念信解如来藏心法的人 ,倍加稀有。”佛问:有个大城,一万里见方中放满大火,一个人挑着一担干柴,悠悠晃晃走南闯北,片火不沾。那么大的火啊!人也无碍,干柴也无碍。 现在我们来改换一下,不是佛问舍利弗,是我问各位,你们讲这个人怎么样啊?稀有!我说群里能得闻《妙法莲华经》的大家倍加稀有,是不是啊? 佛陀在《妙法莲华经》如是说稀有: 诸善男子 各谛思惟 此为难事 宜发大愿 诸余经典 数如恒沙 虽说此等 未足为难 憨山大师云: 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 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印光大师云: 法华奥典,妙冠群经, 闻即往生,位齐等觉。 1《楞严经》被称为[降魔杵,照妖镜,试金石],你这个人怎么样,你这个法对不对,用《楞严经》,一对照就知道,你有没有讲清一心三藏这个道理,讲解一心三藏叫人几句话当下开悟,所以这个无上,这个甚深,与前面首楞严与大佛顶对应起来观照。[微妙法]与《法华经》对照起来观照,《妙法莲华经》,妙在哪里,就是妙在一朵妙莲华,大道至简,真理至易,就是一朵妙莲花,莲花二字说尽了宇宙人生本来面目,我们在开课的第二天就,从三种角度来理解这个莲花,是不是啊,讲尽了宇宙万法,诸佛菩萨身坐莲花座,脚踩莲花台是不是,莲花在十法界并不是最好看的花,玫瑰花,牡丹花,都比它好看,桂花比它香,所以为什么不叫它,妙法桂花经, 佛讲的很清楚,没有明心见性的人都是盲修瞎练,《楞严经》第一卷,是不是讲的刻骨铭心啊,我们要明白啊,所以第一句。 【无上甚深微妙法】 2【无上甚深微妙法】 [无上]就是讲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这里不是讲第一,不是讲最高,不是讲世界冠军,而是讲一个本体,十法界一切万法,一个念,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无上亦无下,无外亦无内,更无前后左右,没有空,没有有,什么都不能执着,什么都是,叫无上,这是成就我们的无分别心。一样的道理,无上一定就没有下,佛法里不可以打折扣,你想想看,如果有上的话,他一定就有下,是不是,再一个无上的话,什么是上,什么是下,我们认为是上的时候,美国人认为这是下,是不是,我们站在这个地球上,如果从另外一个星球来照相的话,正好我们的脚后跟跟美国人的脚后跟,脚后跟对脚后跟,是不是,哪有上下啊,即使在世间法里,我们也要开通智慧,用智慧来观照。 当不明白生死的时候,人人都贪生怕死,当明白人从来没有死过,死的只是肉体的转化,而灵魂(第七识)从来没有死过,你会有从未有过的欢喜,这就是法喜,这就是解脱知见。如果再深入一点,明白无量的第七识共一个第八识,大光明藏中没有哪个不是哪个,你就入菩萨的知见。再深入一点,明白所有的过去现在未来,时间空间万法,都是一个人一个念变现的,如人在梦,梦里境界万千,无非一梦人心现识变,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就是入佛知见。三世诸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就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学佛从入佛知见开始,如果没有佛之知见,所有的修都是心外求法,盲修瞎练,去佛远矣!佛之知见就是《楞严经》说的“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