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三藏-_B0F1s 发表于 2017-4-5 11:09:51

今生所有的相逢,都是因了前世的约定

今生所有的相逢,都是因了前世的约定2017-03-19 普救禅寺

仿佛是秋天的最后一个夜晚,窗外淡月疏菊,一种清凉的美丽,让心柔软又感伤。我伏在窗前的书桌上,听一首叫《三生石上》的曲子,任窗外光阴流走,只是刹那,却似乎经历了几世轮回。
我是信前因的,我相信今生所有的相逢,都是因了前世的约定。所有的似曾相识,都是因了上辈子有过一段不能相忘的姻缘,所以今生才会注定遇见。并且今生所有不舍的相离,都会有一个可以再续前缘的来生。

三生石,一块写着前世、今生与来世的石头,年年岁岁伫立在奈何桥边,张望着红尘中那些喝孟婆汤,行将轮回投胎的人们。
每个人的前世今生、因果情缘,都会铭刻在这块三生石上,无论我们转世多少次,在三生石畔,都可以找到旧时的精魂。
三生石记得每一段有情的过往,可以预测每一段遥远的将来。它在奈何桥边,看着来来往往的芸芸众生,发出无可言说的感叹。人世间,该了的情缘,该还的宿债,三生石前,一笔勾销。

一笔勾销,多么决绝,多么坚定,仿佛过往的爱恨情仇,已再无瓜葛。却又不是如此,佛说万物皆有生死,有因缘就会有果报,相欠的终要偿还,失去的终会得到。
人与人之间,有着万世不灭的缘分,也许是爱侣,也许是仇敌,也许是永远的陌路。姻缘就像是一把利箭,被箭射中的人,会生生世世带着伤痕轮回。
有缘的人,可以从对方的眼中,看到彼此前世的忧伤,那么情真意切,那么撩人心扉。

初次听到三生石,以为是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某一对红尘男女,在一块岩石前,许下三生之约。
他们在前世相爱,在今世邂逅,又约定好来生重逢。因为心有不舍,所以都不敢轻易投胎转世,生怕梦里的云烟会迷离了双眼。怕有一天,彼此重见时,早已更换了旧时容颜。虽说因果轮回,可是苍茫人世,谁又能肯定今生真的可以找到一个缘定三生的知己?
太多的缘分无法辨认,开始也许心动不已,结局却往往令人啼笑皆非。也许只有相遇在奈何桥,才会恍然,原来我们真的有过昨天。

直到我看到这则故事,才知道三生石系着另一段前缘因果。富家子弟李源,因父亲在变乱中死去,体悟到人世无常,故将所有家产捐给寺庙,在庙里修行。
他与主持圆泽禅师心性相投,在一起聚会谈经,二人相约同游四川青城山和峨嵋山。李源想走水路,圆泽则想走陆路,后圆泽依了李源,走水路去四川。舟行南浦,看到一个妇女在河边取水,圆泽感伤地落下眼泪,叹息道:“不愿走水路,是怕遇见她。”因为此妇人怀孕三年还生不下来,而圆泽注定是要投胎做她的孩子。
黄昏之时,圆泽便死去,临死前让李源三天后去妇人家,他将以一笑为证。十三年后的中秋夜,让李源去杭州的天竺寺外,他们一定会见面。

三天后,婴孩见到李源果真微笑。十三年后,李源去杭州天竺寺赴约,在寺外听到葛洪川畔传来牧童拍着牛角的歌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李源听后明白,这位牧童就是前世的圆泽,梦中的旧人,转世之后得以重逢。只是情缘有限,漫长的等待,换来的只是短暂的邂逅。
他们不知道,下一次相见会在何时,但是三生石上,早已记下了前世今生。

我为这段隔世的重逢心生感动,又被感动,打湿了双眼。
三生石是安排有缘人相遇的地方,这是一块灵石,知晓世间所有的缘起缘灭。无须指天发誓,来生终会相逢,无须长跪不起,等待的人,有一天就会偶然出现在你身边。
记住生命里每一次微笑,记住每一个擦肩而过的背影,记住每一双眸子里忧郁的叹息。你是锦瑟,他为流年;你是婵娟,他为大雁。

也许看过三生石的人,从此都会珍惜生命里的际遇与相逢,珍惜每一朵花开的时间。
因为任何一次错过,都要再等待五百年,五百年是一次轮回,五百年才会有一次机遇。当我们遇到那个甘愿为自己回眸的人,就别问是缘是劫,哪怕今日的灿烂,化作明天的枯萎,我们总算拥有过那枝妙谛莲花。
所以我相信,每一天都会有许多人在一条轮回巷等待,将远去的时光细细寻找。直到遇见,直到在三生石上,寻觅是否有过一段不解之缘。

其实我们无须对着镜子,就看得清人生只是一场戏,但我们甘愿在戏里一见倾心。
许多个云淡风轻的日子,我常常会想,我的前世到底是什么?是一个孤独的伶人,所以今生会在台上将寂寞演绎到最后?是一个江南的绣女,将一生的情事刺绣在锦缎中?是一个楼台的思妇,为远行的丈夫,痴守成望夫石?是一朵零落的梅花,被哒哒的马蹄溅起一地的叹息?
宿命早已编排好一切,三生石上刻着的文字,也不过是为了解答世间谜题的谜底。




dangjue 发表于 2017-4-5 11:11:48

               真正把《法华经》的地位、妙用、利害关系搞明白,此经不可思议。此经叫你当下成佛,解决你无量劫无量劫生生世世的生死问题!读一句《法华经》,就是供养一切佛;你读一句《法华经》,就是七宝满虚空供养无量佛;你读一句《法华经》,其功德胜过虚空级大法师面对无量大众讲无量经典,又把无量大众培养成为阿罗汉。    后面〈随喜功德品〉那讲得更是感人:一个人修六度万行,用金银财宝供养无量百千亿的天啊、人啊、鬼啊、畜啊、四条腿的、两条腿的到八十岁,又把他们培养成阿罗汉;一个人从法华道场出来就传《法华经》,传到第五十个人,第五十个人仅仅听到一句《法华经》,仅仅生了一念欢喜心,他的功德是前一个人功德的无量倍,没有办法比。为什么?你听闻《法华经》,即得解脱。其它任何经典没有这样的1功德。而且要得到这个功德又太简单,几句话就成就了。

高大珍 发表于 2017-4-5 11:41:34

南无阿弥陀佛

顺顺 发表于 2017-4-5 12:18:24

南无阿弥陀佛

缘华_淑艳 发表于 2017-4-5 12:24:07

阿弥陀佛。感恩一切!

想家的孩子 发表于 2017-4-5 12:25:00

多少人
生生世世
都在受持法华楞严
宿世的因缘
就是人们所说的根基
才成就了生命的永恒
珍惜吧
佛法就在面前
开悟的楞严经
成佛的法华经

缘华_淑艳 发表于 2017-4-5 12:25:13

阿弥陀佛。感恩一切!

一微尘 发表于 2017-4-5 20:40:12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

zhangliming 发表于 2017-4-6 07:01:42

    佛讲了49年法,就是为了传一句话,万法一念现,一念现万法。

zhangliming 发表于 2017-4-6 07:01:58

圆教非常妙,他听经闻法就知道一切的万法都是我;他不需要去灭相见性,他在相就见到性,无相也是我,有相也是我。只要他这个我执破除掉,刻骨铭心深信不疑,他就是一步登天。所以佛讲啊:“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何籍劬劳,肯綮修证?”越是真理越简单,越是成佛越容易,只问你信不信。圆顿大法只愁悟不愁证,诸佛菩萨祖师大德都是这样教化。佛在《法华经》、《楞严经》教化众生,修行人没有离开讲堂,没有离开板凳,当下成佛——就是从正信而入。所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意思告诉我们:你还修吗?一念信解,蒙佛授记,你当下就是佛啊!你当下就承认呐!你即是佛,佛即是你呀,只要你相信!那么我们有些同修讲:“我就是相信啊,那我为什么现在不能千变万化呀?我现在还有烦恼习气呀。”这是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是我们最大的障碍,是不是?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今生所有的相逢,都是因了前世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