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莲xyw 发表于 2017-3-18 10:04:32

佛教的养生理念

佛教的养生理念

“养生”一词始见于《庄子内篇》。所谓养,就是保养、养护的意思;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养生术,就是根据生命生存演化的规律,为达到保养身体、和谐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而形成的系列理论和方法。也就是说,它包括保养身体和涵养精神两个方面。我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养生的国度,数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门类的丰富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其中道教养生偏重身体修炼,儒家养生偏重道德涵养,佛教养生偏重身口意即三业转化,医学养生偏重临床,民间养生偏重实用,武术养生偏重技击。佛教认为生命无常,必然有生老病死等痛苦,任何人都不可能长生不老。因此佛教反对对身体的贪恋执着,过份的关照,认为应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佛修道,解决造成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贪嗔痴等烦恼,以自利利他,广度众生。另一方面,佛教认为“人身难得”,应倍加珍惜。若病痛缠身,即无法立心修道,成就弘法利生事业,死后还可能堕入畜牲、饿鬼、地狱三恶道而失去人身。所以学佛人为“借假修真”,应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尽可能长的寿命。佛教虽然不追求长生不老,但认为长寿—有限生命的延长是可争取的,甚至凭着愿力和禅定力“住寿一劫”,一劫相当于一千六百万年。佛教认为,疾病是人生必有的“生老病死”四大苦之一,分为两种,一种是身病,一种是心病,其中大部分的身病都与错误的思想和行为有关,因此它们都可以通过修行得到治疗。佛经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康的一种最高理念,在生理上,眼耳鼻舌身五官端正,健壮、和谐;在心理上,坚毅安祥,充满智慧。只要努力修行就可以达到这样一种身心和谐的健康状态。事实上,佛教僧团对于新出家或求受比丘戒者也有五官端正、身心健康的要求。能否健康、长寿,与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是密切相关的,但佛教更强调人自身的思想行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佛教徒的大量实践证明了这一点。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历代高僧大德积极实践着佛陀的教导,大都健康、长寿。翻开佛教传记,可知长寿的高僧史不绝书,其中大部分都有明确的生卒年月。梁庭灿著《历代名人生卒年表》一书中附有《高僧生卒年表》,共录561人。我们现在依据佛教史传补上年过百岁者5人(宝掌、菩提达摩、慧可、智炫、钵达),90余岁者2人(慧休、普惠),80余岁者2人(法显、杜顺),共9人,连原表人数合计570人。其中百岁以上者12人,占2.1%;90岁以上者42人(包括百岁以上者),占3.76%;80岁以上者162人,占28.4%;70岁以上者361人,占63.7%;65岁以上者433人,占75.8%。这570人前后生存时间为公元233—1884年,凡1652年,生活地区遍布全国各地。他们中包括少数由印(西域)来华而度过晚年的僧人。人数虽不算太多,但因他们都是为人传颂的高僧,所以最低限度要具备严持戒律的条件,即过一种清苦、勤劳、节制和规律性的生活。否则就会立即失去徒众的信仰,甚或遭到僧团的驱摈而不成其为高僧,更入不了传记。所以上述统计数字也反映出佛教养生理念的合理性,是积极的,主动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代人常说的养生两大命题为:1、“生命在于运动”,2、“生命在于静养”。前者偏重于外在的、生理的强化;后者偏重于内在的、心理的涵养。所谓“动形健身”、“静神养心”,两者都有道理,不可偏废。佛教修行以禅定为核心,养生自然以静养见长,但对于运动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视的。如佛教《大毗婆娑论》卷151提到“长寿”的条件时说:“若有于寿,恒作、恒转,受作、受转;时行处行;修梵行;食所宜、食应量,生者应熟、熟者弃之,于宜匪宜能审观察;服医药、用医言;避灾厄;远凶戏。由此等故,寿不中夭。”这些条件归纳起来就是:(1)经常做些主动的和集体要求的运动和劳动;(2)出行要选择适当的时间、路程和目的地;(3)要断除不正当的淫欲;(4)饮食要适宜、适量,避免过生过熟,要仔细盘算适宜不适宜;(5)有病要服医生之药,照医生的话做;(6)要避开灾害、厄难之事;(7)要远离凶险的戏乐活动。自古以来,养生之道尽管有种种不同,但其原则是一致的。如果一个人能坚持实行“常运动,常劳动,慎行动,节淫欲,慎饮食,从医嘱,避灾厄,远凶戏”,长寿是不难的。而佛教的四众律仪正好都贯彻了这些原则,所以最低限度可以使虔诚奉行的僧俗信徒基本上都能“乐其天年而不中夭”了。

缘华_淑艳 发表于 2017-3-18 14:53:33

如是妙法,就是一心三藏。「如」就是真如,是「空如来藏」;「是」就是万法,是「不空如来藏」。「如」就是「是」,「是」就是「如」。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优昙钵华是一种天上的花,三千年开一次;而天上一天又等于人间的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你就明白,仅仅能够听到《法华经》《楞严经》的名字是有多难,何况又能受持读诵。诸佛出世都不轻易讲这部《法华经》,其中《法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中出现的多宝如来,有一世因为没人请法,便直接入涅槃,所以没有讲《法华经》。在我们娑婆世界,因为人均寿命较短,几乎一个大劫就有一尊佛出世。一个大劫就是几十亿年。在别的佛土,诸佛出世可能要几百亿年几千亿年才会示现一次。

上善若水zcr 发表于 2017-3-18 19:30:13

《四经序1》我佛世尊出世本怀,无非一大事因缘——欲令众生开佛知见,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既曰开,当是众生本有;既是本有,当是一开即示;既为示,当是一示即悟;既言悟,当是一悟即入。此开示悟入,次第圆融,即开即示即悟即入。所谓不从修证,而直入菩提萨婆若海。   圆顿行人在见道位所见之真如本性与在证道位所证之真如本性无二无别。如人在暗,忽见明灯,岂有背转之理?紧趋百步,明灯在手,其所见之灯与所把之灯岂是二灯?故圆顿大教不愁修证,但愁不悟。非是前七方便悟后起修、解行并重所可伦比。何以故?圆人解悟,以面对灯,见光之时,并见于灯。故直入果地,不受委曲。前七方便,以背对灯,或侧对灯,但见于光,而不见灯。由其盲修瞎练,纵经历劫,亦难成就。然而众生习气,或执相昧性,或执性昧相,或执别昧圆——瞎子摸大象,各执于一端,以方便为究竟,认化城为宝所。是故古今中外几千年,当今世界全地球,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念佛者万数,往生者二三。概由不达一心三藏之理,妄执三乘有漏菩提,且又先入为主,不自反省。

上善若水zcr 发表于 2017-3-18 19:30:29

《四经序2》回顾佛陀当年四十九年讲经说法,虚以三藏十二部经无量法门,广为方便,逗机引导;实以《楞严》正脉,《法华》如理,《心经》总持,《陀经》秘髓而圆成一代时教。虽各别开生面不一,而其立论落脚无二。   有说无量诸经鸣锣开道,敲打边鼓;《首楞严经》剖析万法,彻法源底;《妙法华经》一华道破,石破天惊;般若《心经》提纲挈领,一领风骚;《阿弥陀经》藏头露尾,头尾双彰。 究此四经一道,纵横万宗,经纬一体。藏心妙相,融会贯通。直以“如是我闻”冠置群经之首,以为千经万论开宗明义之总纲,而作十方三世盘根错节之津梁。

上善若水zcr 发表于 2017-3-18 19:30:55

《四经序3》“如是我闻”,如者,即性之说;是者,况相而论;我者,圆通本体;闻者,明心见性。   如说何性?《楞严》入流,本妙圆心者是;《法华》喻藏,莲藕中空者是;《心经》对论,五蕴皆空者是;《陀经》含蓄,池底金沙者是。总而言之,空如来藏者是。   是说何相?《楞严》出流,元明心妙者是;《法华》比方,莲根茎叶者是;《心经》统括,五蕴诸法者是;《陀经》圣境,极乐世界者是。总而言之,不空如来藏者是。   我为何体?《楞严》了义,妙明心元者是;《法华》不二,月光三昧者是。《心经》照见,究竟涅槃者是;《陀经》话中,阿弥陀佛者是。总而言之,空不空如来藏者是,一心三藏者是。   闻何义?明何心?见何性?十方三世天地万法。上自诸佛菩萨,下至天人鬼畜,旁及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风云雨雾、树木花草,乃及红黄黑白是非长短香甜苦辣酸臭,此有情无情,森罗万象,千变万化,无非一真之人心现识变而已。一真之人者,我也。阿弥陀佛也。一心三藏也。心者,如也,阿也,空如来藏也。识者,变者,现者,是也,弥陀也,不空如来藏也。

上善若水zcr 发表于 2017-3-18 19:31:32

《四经序2》回顾佛陀当年四十九年讲经说法,虚以三藏十二部经无量法门,广为方便,逗机引导;实以《楞严》正脉,《法华》如理,《心经》总持,《陀经》秘髓而圆成一代时教。虽各别开生面不一,而其立论落脚无二。   有说无量诸经鸣锣开道,敲打边鼓;《首楞严经》剖析万法,彻法源底;《妙法华经》一华道破,石破天惊;般若《心经》提纲挈领,一领风骚;《阿弥陀经》藏头露尾,头尾双彰。 究此四经一道,纵横万宗,经纬一体。藏心妙相,融会贯通。直以“如是我闻”冠置群经之首,以为千经万论开宗明义之总纲,而作十方三世盘根错节之津梁。

上善若水zcr 发表于 2017-3-18 19:32:06

《四经序4》正论真真如性,非如非是,非性非相,非心非色,非空非有,非一非多,非同非异,非离非即,非寂非照,非生死非涅槃;而又随缘现如现是,现性现相,现心现色,现空现有,现一现多,现同现异,现离现即,现寂现照,现生死现涅槃,现阿现弥陀。   当知真真如性,如是不二,性相一如,心色本然,空有非异。一多互等,同异当下,离即尔时。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阿即是弥陀,弥陀即是阿。此真真如性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不动道场,量周沙界。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理不碍事,事不碍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谓大光明中谁是谁,谁又不是谁哉!

上善若水zcr 发表于 2017-3-18 19:32:34

《四经序5》若人在梦,梦中人事,千千万万,万万千千。此梦此境,岂关他人?何有别事?无非梦人一念变现!梦中被狗咬,能咬者谁?被咬者谁?又正梦之时,不见梦人而梦人常在。方醒之刻,梦境杳无而梦境不失。梦人阿也,梦想弥也,梦境陀也。诸佛如来出世本怀,良苦用心,无非劝道一切众生赶快赶快,梦中醒来。行人果真明得此理,当下解脱,成佛分真,悟后进修,成佛圆满。   圆顿大法,不立阶梯,无修无证,一步登天(第一义天),放下屠刀(我执),立地成佛(分真)。在《楞严经》说为“发明便解脱”,“何藉劬劳,肯綮修证”;在《法华经》说为“一念信解,蒙佛授记”,直至“十地等觉”;在《心经》说为“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在《阿弥陀经》说为“食时还国,发愿往生”。   以饭食知味而喻见道成佛,发明原心而往生佛国。故“已发愿已往生,今发愿今往生,当发愿当往生”。其间哪有许多节外生枝?故“临命终时,佛现其前”。临者,见道明理,终者,圆满成就。当下生死妄命与涅槃真命圆融一体,自性之佛自现其前。此为命终。哪里是说人到死时,他佛接引!

上善若水zcr 发表于 2017-3-18 19:33:25

《四经序6》人本非死非不死,佛本非自亦非他。一念悟,当下转凡夫业报身而为菩萨愿身。如印光大师所言: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果真明理之人,你想成佛也成佛,不想成佛也成佛,你没有办法不成佛!   譬如有人,从小坐局,一间小房。其心之量,一间小房。有朝一日,开门见天。其心之量,当下即天,何能再小?此为菩提不退转也。又如有人,溺于水中,眼不能睁,一旦见水,衣虽还湿,无复命险,此为见水离水,带业往生。再如升举,以苹果大之气球岂升西瓜大之铁块?而房屋大之气球,轻举西瓜大铁块。瓜铁,定业也;气球,心量也。定业,定量也;气球,变量也。明理之人,心旷飞扬;昧理之人,情执低沉。《楞严》说为想升情坠。 行人于此,细为品味。是序。 饭僧印广

上善若水zcr 发表于 2017-3-18 19:33:43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第四次修订版》全文链接: 法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http://www.fahua123.com/thread-17778-1-1.html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愿众生早日听闻信受如来藏!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http://url.cn/0IV0DM 印广法师精讲楞严经http://url.cn/MD23LF 法华论坛www.fahua123.com 温馨提示:如果有法理或者其他方面的疑问请关注法华微信公众平台号:fahua123com,在平台直接提问,我们会和大家交流讨论,感恩您!请加法华家园微信号fahua123com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佛教的养生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