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看到前世因果的小沙弥
能看到前世因果的小沙弥[*]
[*]
从前一座小庙里,住着一位和尚师父和一位小沙弥,小沙弥只有9岁。小沙弥长得面容清秀,聪明伶俐,就是生性顽皮,常常看着一些事情无端发笑,说些稀奇古怪的话,让和尚师父也摸不着头脑。
这一天,和尚师父要外出云游,少不了要带上小沙弥,这可乐坏了小沙弥,弄得小沙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和尚师父正色道:出家人要守清规戒律,如此轻狂成何体统!小沙弥连忙收起笑容止住手脚,连连称是。
这一天,师徒二人出行,来到田间小路上,看到一中年农夫赶着青牛耕地,小沙弥看了一会,不觉抿嘴笑出声来,弄得和尚师傅不知所笑何为,厉声说道:你这孽障,笑些什么?
小沙弥随口应道:老子耕地儿扶犁,你说稀奇不稀奇?
——明明是牛耕地,人扶犁,牛在前人在后,怎么是老子耕地儿扶犁,一派胡言,快走快走。
师徒二个接着前行,来到一个村口,这时一青年妇女抱着一个孩子出来,给孩子端尿,小沙弥看了,忍不住大笑起来,和尚师父连忙正色道:你这个轻狂的孽障,为何如此发笑?
小沙弥答道:媳妇端了公公的尿,你说可笑不可笑?
——明明是女施主给她的孩子端尿,怎么是给公公端尿,胡言乱语,快走快走。
正是太阳落山的时候,他们来到一座大庙前。这座庙是和尚师父年轻时出家的地方,接待他们的是年逾古稀的老方丈。晚饭时分,小沙弥看到庙前的大鼓,拿起鼓锤就要击鼓,和尚师父抢前一步,一把夺过。当值的和尚看到两师徒抢雷锤,觉得有趣,以为他们没有见识这么大的鼓,都想擂鼓,也到了击鼓时间,就说时间到了,快击鼓。
和尚师父听值班和尚要自己击鼓,也不好推辞,就用力击起鼓来,那沉沉的鼓声,在寺院回荡。这时小沙弥哈哈大笑,笑得众和尚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莫名其妙。
此时小沙弥大声说道:自已擂了自己的皮,你说稀奇不奇?
此时和尚师父看自己的徒弟在无端耻笑自己,什么自己擂自己的皮,难道我身上披的是牛皮?连忙喝令小沙弥跪下受罚。
此时老方丈从里面走出,拉着和尚师父同桌进餐,并请小沙弥同桌。
老方丈打量了师徒二人,笑问:刚才师父为何动怒?和尚师父答道:我这徒弟太顽皮,不守清规,看到什么就无端发笑,现在都笑到我的头上了。
老方丈哦了一声,用和蔼的眼神看着小沙弥,问:你看到什么,因何发笑?如说得有理,老纳求你师父免你罚。
小沙弥说道:我看那中年男子挥着鞭子赶着牛耕地,其实那牛是男子的父亲。他父亲在世时,好吃懒做,不务正业,而他的儿子勤扒苦做,积积攒攒,而所积攒的家业,都被他父亲挥攉一空。故父亲死后到阎王那报到,阎王要他还债其子,就转了牛生。
和尚师父问:那青年女子抱子出来,你又为何傻笑?
小沙弥说道:那女人抱的孩子,原是那女人的公公转世,她公公在世时,十分勤劳节俭,故此攒下了一份厚实的家业,成为这个地方附近几个村的富户。那公公去逝后,阎王就安排他到媳妇跟前转世。我看到那媳妇给小孩端尿,故而发笑。
和尚师父又问:那我击鼓,你又为何发笑?
这个……小沙弥欲言又止,面有难色,老方丈挥挥手,叫小沙弥下去,老方丈说:这个还是我来说吧。
原来在这附近有一家员外,他家养了一头牛,后来这头牛就老死了。员外可怜牛一世劳苦,没有宰杀,就选个地方将牛掩埋了。后来牛要转世了,阎王安排它转世人生,可他身上牛皮未脱。老牛就给这大庙里的住持报梦。后来老住持就将梦里说的事告知了员外。员外立即派人将牛挖起。将牛挖起时,牛皮还完好无缺,员外让人把皮剥下,捐到大庙做了个鼓。这个鼓现在还在呢。
鼓还在?和尚师父有些惊奇。老方丈说:不仅鼓在,而且当年被托梦的老住持、那头转世的牛今天都在这里。
和尚师父问:他们在哪?老方丈答道:那鼓,就是师父你今天擂的鼓,那头牛后来转生后,为了报答庙里住持的恩德,也出家为僧,服侍住持——他就是师父你啊。
和尚师父一惊:是我?无怪我那顽徒说我是自己擂了自己的皮,那老住持是?和尚师父已若有所悟。
老住持笑笑,那老住持就是你的那位顽徒啊,他前辈子修得不错,但没有修成佛,所以这辈子接着修。由于他前世的修过,打下底子,所以他这世是开着天眼的。他说的那些稀奇古怪的话,就是他神目所见啊。
和尚师父哦了一声,对老方丈谢道:多谢师父指教。我是错怪他了。
方丈说道:你也不必过于自责,严师出高徒嘛。他虽说慧根不错,但好玉也要好人雕琢嘛。如果他这世能修成佛,那师父你也是功不可没的,师父可要严加管教。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如是妙法,就是一心三藏。「如」就是真如,是「空如来藏」;「是」就是万法,是「不空如来藏」。「如」就是「是」,「是」就是「如」。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优昙钵华是一种天上的花,三千年开一次;而天上一天又等于人间的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你就明白,仅仅能够听到《法华经》《楞严经》的名字是有多难,何况又能受持读诵。诸佛出世都不轻易讲这部《法华经》,其中《法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中出现的多宝如来,有一世因为没人请法,便直接入涅槃,所以没有讲《法华经》。在我们娑婆世界,因为人均寿命较短,几乎一个大劫就有一尊佛出世。一个大劫就是几十亿年。在别的佛土,诸佛出世可能要几百亿年几千亿年才会示现一次。 《四经序1》我佛世尊出世本怀,无非一大事因缘——欲令众生开佛知见,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既曰开,当是众生本有;既是本有,当是一开即示;既为示,当是一示即悟;既言悟,当是一悟即入。此开示悟入,次第圆融,即开即示即悟即入。所谓不从修证,而直入菩提萨婆若海。 圆顿行人在见道位所见之真如本性与在证道位所证之真如本性无二无别。如人在暗,忽见明灯,岂有背转之理?紧趋百步,明灯在手,其所见之灯与所把之灯岂是二灯?故圆顿大教不愁修证,但愁不悟。非是前七方便悟后起修、解行并重所可伦比。何以故?圆人解悟,以面对灯,见光之时,并见于灯。故直入果地,不受委曲。前七方便,以背对灯,或侧对灯,但见于光,而不见灯。由其盲修瞎练,纵经历劫,亦难成就。然而众生习气,或执相昧性,或执性昧相,或执别昧圆——瞎子摸大象,各执于一端,以方便为究竟,认化城为宝所。是故古今中外几千年,当今世界全地球,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念佛者万数,往生者二三。概由不达一心三藏之理,妄执三乘有漏菩提,且又先入为主,不自反省。 《四经序2》回顾佛陀当年四十九年讲经说法,虚以三藏十二部经无量法门,广为方便,逗机引导;实以《楞严》正脉,《法华》如理,《心经》总持,《陀经》秘髓而圆成一代时教。虽各别开生面不一,而其立论落脚无二。 有说无量诸经鸣锣开道,敲打边鼓;《首楞严经》剖析万法,彻法源底;《妙法华经》一华道破,石破天惊;般若《心经》提纲挈领,一领风骚;《阿弥陀经》藏头露尾,头尾双彰。 究此四经一道,纵横万宗,经纬一体。藏心妙相,融会贯通。直以“如是我闻”冠置群经之首,以为千经万论开宗明义之总纲,而作十方三世盘根错节之津梁。 《四经序3》“如是我闻”,如者,即性之说;是者,况相而论;我者,圆通本体;闻者,明心见性。 如说何性?《楞严》入流,本妙圆心者是;《法华》喻藏,莲藕中空者是;《心经》对论,五蕴皆空者是;《陀经》含蓄,池底金沙者是。总而言之,空如来藏者是。 是说何相?《楞严》出流,元明心妙者是;《法华》比方,莲根茎叶者是;《心经》统括,五蕴诸法者是;《陀经》圣境,极乐世界者是。总而言之,不空如来藏者是。 我为何体?《楞严》了义,妙明心元者是;《法华》不二,月光三昧者是。《心经》照见,究竟涅槃者是;《陀经》话中,阿弥陀佛者是。总而言之,空不空如来藏者是,一心三藏者是。 闻何义?明何心?见何性?十方三世天地万法。上自诸佛菩萨,下至天人鬼畜,旁及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风云雨雾、树木花草,乃及红黄黑白是非长短香甜苦辣酸臭,此有情无情,森罗万象,千变万化,无非一真之人心现识变而已。一真之人者,我也。阿弥陀佛也。一心三藏也。心者,如也,阿也,空如来藏也。识者,变者,现者,是也,弥陀也,不空如来藏也。 《四经序4》正论真真如性,非如非是,非性非相,非心非色,非空非有,非一非多,非同非异,非离非即,非寂非照,非生死非涅槃;而又随缘现如现是,现性现相,现心现色,现空现有,现一现多,现同现异,现离现即,现寂现照,现生死现涅槃,现阿现弥陀。 当知真真如性,如是不二,性相一如,心色本然,空有非异。一多互等,同异当下,离即尔时。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阿即是弥陀,弥陀即是阿。此真真如性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不动道场,量周沙界。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理不碍事,事不碍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谓大光明中谁是谁,谁又不是谁哉! 《四经序5》若人在梦,梦中人事,千千万万,万万千千。此梦此境,岂关他人?何有别事?无非梦人一念变现!梦中被狗咬,能咬者谁?被咬者谁?又正梦之时,不见梦人而梦人常在。方醒之刻,梦境杳无而梦境不失。梦人阿也,梦想弥也,梦境陀也。诸佛如来出世本怀,良苦用心,无非劝道一切众生赶快赶快,梦中醒来。行人果真明得此理,当下解脱,成佛分真,悟后进修,成佛圆满。 圆顿大法,不立阶梯,无修无证,一步登天(第一义天),放下屠刀(我执),立地成佛(分真)。在《楞严经》说为“发明便解脱”,“何藉劬劳,肯綮修证”;在《法华经》说为“一念信解,蒙佛授记”,直至“十地等觉”;在《心经》说为“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在《阿弥陀经》说为“食时还国,发愿往生”。 以饭食知味而喻见道成佛,发明原心而往生佛国。故“已发愿已往生,今发愿今往生,当发愿当往生”。其间哪有许多节外生枝?故“临命终时,佛现其前”。临者,见道明理,终者,圆满成就。当下生死妄命与涅槃真命圆融一体,自性之佛自现其前。此为命终。哪里是说人到死时,他佛接引! 《四经序6》人本非死非不死,佛本非自亦非他。一念悟,当下转凡夫业报身而为菩萨愿身。如印光大师所言: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果真明理之人,你想成佛也成佛,不想成佛也成佛,你没有办法不成佛! 譬如有人,从小坐局,一间小房。其心之量,一间小房。有朝一日,开门见天。其心之量,当下即天,何能再小?此为菩提不退转也。又如有人,溺于水中,眼不能睁,一旦见水,衣虽还湿,无复命险,此为见水离水,带业往生。再如升举,以苹果大之气球岂升西瓜大之铁块?而房屋大之气球,轻举西瓜大铁块。瓜铁,定业也;气球,心量也。定业,定量也;气球,变量也。明理之人,心旷飞扬;昧理之人,情执低沉。《楞严》说为想升情坠。 行人于此,细为品味。是序。 饭僧印广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第四次修订版》全文链接: 法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http://www.fahua123.com/thread-17778-1-1.html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愿众生早日听闻信受如来藏!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http://url.cn/0IV0DM 印广法师精讲楞严经http://url.cn/MD23LF 法华论坛www.fahua123.com 温馨提示:如果有法理或者其他方面的疑问请关注法华微信公众平台号:fahua123com,在平台直接提问,我们会和大家交流讨论,感恩您!请加法华家园微信号fahua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