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的涵义
微笑的涵义[*]
[*] 前几日,与好友在外吃饭,落座后,发现正对我视线的是门口站立的一位迎宾小姐。看得出,这是个外地姑娘,二十出头,高高的个子,身着与其他饭店迎宾员无异的旗袍,每有顾客光临或离去,她总会微笑着说“欢迎光临”或“请慢走”之类的话。大概是食客们对迎宾小姐早已司空见惯的缘故,他们要么只顾着和身边的人攀谈,要么就匆匆走过,几乎没有人注意到她的存在。而这个外地姑娘似乎也习惯了人们的冷落,在没有顾客经过的时候,就收起微笑,面无表情地站着。她的漠然和热闹的饭店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但是,没人注意到,除了不经意间坐在她对面的我。
一个年轻女孩走了出去,外地姑娘的脸上又露出了职业性的微笑。但出乎她意料的,年轻女孩没有像其他客人一样对她视而不见,而是回过头回应了她一个微笑,一个甜甜的微笑。外地姑娘愣了一下,但很快的,笑意重新回到她的脸上。不同的是,那笑是如此由衷,如此生动。年轻女孩已走远,但外地姑娘的笑却依然灿烂。
原来,一个微笑就足以温暖一颗心。
目睹这一切,我不禁想起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小事:每天下楼,都会碰上一位小姐,她是楼下新搬来的住户。我很想跟她打招呼,但又怕她不理我,自讨没趣。一天,我下定决心打破沉默,可她板着脸;一股冷冰冰的模样,我又犹豫了。思忖半天,终于硬着头皮对她微笑着点了点头,岂料,她马上回应了。后来我知道,其实她也很想认识我,只是怕我拒绝她罢了。
原来,一个微笑就可以拉近两颗心的距离。
微笑,蕴含着丰富的涵义,传递着动人的情感。怪不得有位哲人曾说:微笑是人类最美的表情。
生活中的你,是否也曾从别人的微笑中感受到尊重、肯定、接纳、关怀、友善……又是否将这种温暖传递下去呢?不要吝惜你的微笑,因为,也许不经意间你已扫除对方心中的阴霾;不要吝惜你的微笑,因为,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也许就只一个微笑那么简单。
一个微笑就足以温暖一颗心。
一个微笑就可以拉近心的距离。 我们到底修什么? 修这个肉团身吗?不是。我们这个肉团身,迟早是要坏的,要化为灰土、灰飞烟灭,而我们的心不死。但是,我们的心在哪里?怎么修?没开悟、不明白的时候,我们只知道这个肉团身是我,我们的心只在这个肉身上;再大一点,我们的心只在我们的小家里,在我们的父母、儿女身上,我们整日为衣食奔波劳碌、与人争斗;再大一点,在一个团体、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再大一点,也许包容了太阳、月亮、星球……如果再大一点,知道在十万亿土外,有个极乐世界,一心想到极乐世界去。但是,如果没开悟,不明白真相,在他看来,极乐世界也是有处所、有边界的。所以,他的心仍然是有边界、有局限的。而明心见性之后,我们知道,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一念真心变现,都与我们一体。 我们的心,无所是,无所不是,随缘显现。这个心量是没有边界的,万物都在我们心中,万物都是我们的心。这时,还有什么分别?还有什么好执着?还有什么好争斗的呢? @当智大菩萨[强][强][强] 如是妙法,就是一心三藏。「如」就是真如,是「空如来藏」;「是」就是万法,是「不空如来藏」。「如」就是「是」,「是」就是「如」。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优昙钵华是一种天上的花,三千年开一次;而天上一天又等于人间的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你就明白,仅仅能够听到《法华经》《楞严经》的名字是有多难,何况又能受持读诵。诸佛出世都不轻易讲这部《法华经》,其中《法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中出现的多宝如来,有一世因为没人请法,便直接入涅槃,所以没有讲《法华经》。在我们娑婆世界,因为人均寿命较短,几乎一个大劫就有一尊佛出世。一个大劫就是几十亿年。在别的佛土,诸佛出世可能要几百亿年几千亿年才会示现一次。 观音菩萨十二大愿 第一:广发弘誓愿: 广发弘誓大愿心,度尽众生消烦恼。 第二:常居南海愿 : 泛海救迷度有情,善念南海观世音。 第三:寻声救苦愿 : 为人诸病卧高床,诚念大士得安康。 第四:能除危险愿: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第五:甘露洒心愿: 观音慈把甘露洒,烦恼于是化成莲。 第六:常行平等愿: 弥陀加持常有念,随似观音平等心。 第七:誓灭三涂愿: 观音菩萨救苦声,愿度三涂除诸障。 第八:枷锁解脱愿: 志心持念观自在,枷锁苦痛得解脱。 第九:度尽众生愿: 有情众生誓愿度,旷劫精勤慈悲海。 第十:接引西方愿: 虚空之中引净土,至心诚念观世音。 第十一:弥陀受记愿: 观音精勤宏愿力,弥陀受记下世佛。 第十二:果修十二愿: 十二大愿弘誓深,有情共证无上道。 1佛法教育的目的是唤醒你从梦中醒来轮回既无基也无根, 如果事物看似坚实,那只是妄念。 “显相之性为无生”,即事物从未发生过。“若有生起为执实”,就像在梦中但不知道自己做梦一样。存有的运转之轮(轮回),既无根且离基,轮回没有基础。如果你认为轮回有某个基础,有某种实际的存在,那只是妄念而已。除此之外,并无其他。 梦中的现象不需要任何基础,它们不需要任何根基好让它们得以显现。当我们在梦中但不知道自己正在做梦时,那是有根基的,而这个根基就是我们认为梦为真实的想法。梦中的显相似乎就是我们的生活,在梦中,我们对这个生活十分坚信,不过,当我们认出那是一场梦时,这个根基就消失了,“认为它们是真实的想法”的这个根基已经不见了。当我们认出自己在做梦时,消逝的并不是梦中的显相,消逝的是认为它们实有的想法。 轮回就像是当你不知道自己在做梦时的梦,而涅槃则像是当你知道自己在做梦时的梦。当你认出自己在做梦时,不认识梦的妄念自然就消逝了。因此,并没有任何其他我们试图要从外在某处取得的东西,没有什么要去达成的。涅槃,只不过是“不知道自己身处之梦是一场梦”的妄念竭尽了。 2佛法教育的目的是唤醒你从梦中醒来显相的真正本质是它们从未升起过, 如果生起看似发生了,那只不过是执着而已, 轮回既无基也无根, 如果事物看似坚实,那只是妄念。还有另外一个例子可以来证明这一点。我们可以来看看一个本来非常生气的人,后来又生起慈悲心的例子。这个人的气愤是错乱的,当他生起慈悲心时,愤怒自然就不见了,不需要去做其他的事情。我们也可以来看看一个家庭在一天结束时的例子。这家人都从工作的地方或学校回到家,每个人都筋疲力竭而且很暴躁。父亲和母亲都因为工作了一整天,而劳累不堪。小孩在学校待了一整天也累了,而且开始吵架。接着,该吃晚餐了,他们开始有一点放松,觉得好多了。他们不再疲倦,也不再饥饿,所有的愤怒都消失了。这只是妄念的转变,只是如此而已。晚饭之后,一家人也放松了,他们一起开怀大笑。我们必须注意到:这一切只不过是妄念的改变而已。所谓的“涅槃”,只是我们转变了对“轮回”的想法,涅槃只不过是引生轮回的迷惑妄念竭尽了而已。 《妙法莲华经 法师品第十》 药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萨道,若不能得见、闻、读、诵、书、持、供养,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未善行菩萨道。若有得闻是经典者,乃能善行菩萨之道。其有众生,求佛道者,若见、若闻是法华经,闻已信解受持者,当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印光大师也曾经开示: 法华奥典,妙冠群经; 闻即往生,位齐等觉。 不管您现在受持的, 是《地藏经》、《金刚经》、 《无量寿经》、《华严经》…… 都是佛的正法、 都是佛的金口玉言。 但是,您不能忘记, 《妙法莲华经》是佛的临终遗嘱。 佛是三界导师、一切众生之父, 最希望看到的就是, 孩子们速疾成佛! 1《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 你说心在内,见在外,为何心在内而不能先见心、肝、脾、胃呢?纵然看不见,那亦应该看见指甲的生、头发的长、筋络的转、脉搏的摇,你心应该明了,如何亦不知呢?既不能知内,如何反能知外呢?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所以证明你所说的,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是不合道理的,是错误的。【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 佛给阿难一个当头棒,打破他的执着,他那(心在内,见在外)之理论不成立,于是阿难又说:(我听闻如来说法之音,明白我的心,实在身外。) 【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灯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什么道理呢?好像灯烛在房间燃着,这灯烛便能光照室内,再从门口,照到外边庭际,一切众生,看不见身内脏腑,只能看见外边,就如灯光,居于室外,便不能照亮室内一样。 【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自《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连载(066) 宣化上人讲述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