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发表于 2017-2-24 20:37:59

修行是为了修心,而不是为了修身。万法一念现,一念现万法

上善若水zcr 发表于 2017-2-24 21:30:29

入佛知见: 当不明白生死的时候,人人都贪生怕死,当明白人从来没有死过,死的只是肉体的转化,而“灵魂”(第七识)从来没有死过,你会有从未有过的欢喜,这就是法喜,这就是解脱知见。 如果再深入一点,明白无量的第七识共一个第八识,大光明藏中没有哪个不是哪个,你就是入菩萨的知见。 再深入一点,明白所有的过去现在未来,时间空间万法,都是一个人一个念变现的,如人在梦,梦里境界万千,无非一梦人心现识变,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就是入佛知见。三世诸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就是“开示悟入”佛知佛见,学佛从入佛知见开始,如果没有佛知佛见,所有的修都是心外求法,盲修瞎练,去佛远矣! 佛知之见就是《楞严经》说的“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

上善若水zcr 发表于 2017-2-24 21:30:47

法华经:''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终不以小乘、 济度于众生。 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 我则堕悭贪, 此事为不可。''       佛都怕不传法华经堕悭贪果报,为什么我们不怕?为什么要把成佛的法华抛掷脑后呢?       勇于承担,如来家业,正法久住,十方圆明

上善若水zcr 发表于 2017-2-24 21:31:05

“你一念信解『如来藏』道理,天大的罪过给你一笔勾销!《楞严经》倒数第二页是不是这么讲的?!”“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楞严经最后佛开示一个造下五逆十恶重罪的人,地狱景象马上现前,非常的危险,刀山火油锅马上就要出现,马上这人就要受至极之苦。有佛子为它开示如来藏心地法门,他一念明白了天地万法原来都是一人一念变现的啊,一切众生与我是同一个本体啊。当下化地狱为佛土。因为心量扩大了,能够带业往生。弘忍大师有句话讲,叫做“一灯能灭千年暗,一智能除万年愚”比如房间漆黑一片,那一灯一下子打开,房间全部光亮了。

上善若水zcr 发表于 2017-2-24 21:31:21

为什么我们要修心? 因为心影响着我们所见到的世界,世界是你心灵的镜子。所有外面的一切都是由心导演出的,心中的一切就是外面的一切,外面的一切反应了我们心中的一切。每个人所见到的世界,其实只是他内心的反映;心是主人,所有的外现境界都来自心的演绎。心开朗时,遇见的人仿佛都友善亲切; 心烦躁时,遇见的人仿佛都面目可憎。心快乐时,见到的是一个欢快的世界; 心仇恨时,见到的是一个斗争的世界; 心忧伤时,见到的是一个悲剧的世界。心染污时,苦恼便会如影随形; 心烦恼时,处处遇见都是障碍。心迷失了,就受苦受难! 心找到了,就幸福圆满!心虽然咫尺相依,但却已经迷失了无量生世。所以想要寻找快乐,首先必须找对方向;想要得到解脱,就要找准目标,那就是自己的心。 顶礼大乘妙法莲华经! 顶礼大佛顶首楞严经!

上善若水zcr 发表于 2017-2-24 21:31:38

《大乘妙法莲华经》原文:“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如果从第一义谛来讲,怎么叫「如来使」?受持《法华经》的人以如来之理,做如来之教,行如来之行,使得众生成如来,是不是做「如来使」?这也是「开权显实」。除了「如」还是「如」,大家皆从「如」而来。 如来所遣,行如来事:受持《法华经》的人是佛派来的,是来代佛教化众生的。 受持《法华经》的菩萨是菩萨中的菩萨,这是在〈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十个比喻里佛的金口玉言。这个不能含糊的,在其它任何一部经典没有这种说法。这种方便说是不是很殊胜呢?那么归入第一义谛说法,「开权显实」,受持《法华经》、讲解《法华经》是不是就是《法华经》呢?是不是就是我们的法身真实智慧?

1426309653 发表于 2017-2-24 21:59:20

当大官,发大财,成佛成菩萨皆从修行中而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大乘妙法莲花经

妙莲xyw 发表于 2017-2-25 05:50:27

阿弥陀佛   

一月光 发表于 2017-2-26 18:58:48

十法界一切的万法——从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树木华草、风云雨雾,到诸佛菩萨、天人鬼畜,一切的有情,种种的妄想、分别、执着、造作,一切的生、住、异、灭,万法、万相,都叫「是」。那么这十法界万法怎么来的呢?就是由这个「如」变现而有。在《楞严经》讲,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离一切相」,这就叫「如」;「即一切法」,这就是「是」。「如是如是」,这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成就十种正法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