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处理”是一种智慧(深度好文)
“ 遇事学会冷处理,给对方思考的时间,给自己回旋的空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务实眼光、坦诚姿态。”http://mmbiz.qpic.cn/mmbiz_png/AvLVxvNMJYH07aUKlB4awfT3vPgZl8jXQXYics3Zs9NATWYFP1siaD3nGAXNbHiavsRH7FyRd2OIYFogsNk73U6Hg/0?wx_fmt=png一对年轻夫妇来到民政局婚姻登记中心,要求办理离婚手续,两人都是怒气冲冲,恶语相向。一个说早办早解脱,一个说哪怕晚一分钟也是一种折磨。然而登记中心的大姐总是和颜悦色、一脸歉意:“实在对不起,打印机坏了,明天来好吗?”再去,却又是网络出了问题,还是要求明天来。几次三番过后,那对年轻夫妻竟然销声匿迹。婚姻登记员一语道破谜底,其实这就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一种缓兵之计,目的是让双方冷静下来,理性思考之后再作决定。遇到急事、要事、烦心事、危难事,一些人总是巴不得速战速决,立马见分晓。然而往往当时觉得很妥帖的方案、很痛快的决定,时过境迁,或者才隔了一个晚上,便又幡然醒悟,深为自己的鲁莽而后悔,为彼时的冲动而自惭。须知,有些事通过自己的追加行为,或许能将功补过,破镜重圆,从头再来。有些事,却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过了这个村没有那个店,只能徒唤“逝者如斯夫”。
冷处理是一种谋略和智慧。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个人穷其一生,也不可能万事万物皆知晓,古今中外如数家珍。尤其面对突发事件,当事人任由意气用事,抑或凭借惯常思维行事,看似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却难免挂一漏万,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方此时,压制情绪、平息怒气,遏制冲动、平复思绪,冷静看待事物发生发展的全貌,全面分析矛盾纠纷产生爆发的前因后果,就能知己知彼,既分清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又找到有效解决矛盾问题的方法途径。
冷处理代表了一种责任和担当,预示着当事人心态的成熟、看问题眼光的长远,以及分析判断事物的理性。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立身处世,不可能不考虑自己长久以来遵循的行为理念和价值规范,不顾及周围他人的评价与议论。尤其当自己因为一时冲动而失去理智,触犯到大家一以贯之遵从、时时躬身践行的道德法则时,哪怕事后百般补救,也有可能成为众矢之的,并最终沦为孤家寡人。
从这个角度言,选择冷处理,做事既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又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就能让大家心服口服,由此生发对自己的信任与信赖。冷处理并非刻意行事迟疑、行为保守,与遇事宁当“稻草人”、甘做“缩头乌龟”有着本质区别。它的指向仍是处理,而不是任由事情冷下来,却因为迟迟得不到解决而矛盾越积越重,误会越来越多,隔阂越来越深,终会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当然,冷处理更不是庸常意义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不处理。但凡需要冷处理,必定是关系紧张、矛盾尖锐、性质严重、影响恶劣之事,要求既治标又治本,既注重当前又着眼长远,既得其大又兼其小。因此,冷静是前提,冷中还得有热切的关注,热情的接待,热烈的讨论,热心的周旋,热忱的解答,最后回归到问题的彻底处理、圆满解决,彼此之间心悦诚服、心满意足。相反以冷处理为托辞,从此“黄鹤一去不复返”,不要说当事人不答应,只怕自己也会渐失公信力,说话无人听,办事无人应。遇事学会冷处理,给对方思考的时间,给自己回旋的空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务实眼光、坦诚姿态。尤其能够做到不冲动,不让矛盾再次升级,不使问题衍生问题,更是一种能力自信的表现、一种为人处世的修养。
真妄一体
真妄一体,岂离须臾?
如二人行,妄前真后。
后虽见前,前不觉后,
前虽不觉,后何曾离?
真者阿也,妄则弥陀。
若不见阿,弥陀喊破,
百千万劫,总是枉然!
真正的佛法:不是善,不是恶,是真实!是真相!!真相是什么?您本来是佛,不从修得,本来就是!万法皆是一人一念之所变现,您明白了一心三藏,刻骨铭心深信不疑,即已脱离六道轮回!即已成为“分真即佛”!如是我闻---您“闻”了没有? 知妄即真,会相归性。生灭由心显,无住无不住! 《法华经》从正面以肯定的方式提出宇宙人生本体,《楞严经》从各个侧面,以‘肯定’与‘否定’交错进行,一点一滴一划,一字一句,由浅入深来阐述宇宙人生本体。 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诸法实相义」就是「妙法莲华」,就是「法华三昧」,就是「一心三藏」,就是「阿弥陀佛」。「实」就是「阿」,「相」就是「弥陀」,也可以叫「诸法阿弥陀义」;「实」就是「性」,「相」就是「相」,「诸法性相义」;「实」就是「空」,「相」就是「有」,「诸法空有义」;「实」就是「如」,「相」就是「来」,「诸法如来义」。 明白了以后你怎么样讲都是《法华经》。《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中,在「意功德品」怎么讲?受持《法华经》的人他想什么、说什么都是《法华经》,都是佛说,你不要去争。即使现在佛没有讲,即使在佛三藏十二部经找不到,那也是过去古佛所讲的法,不要有任何怀疑;即使我释迦牟尼佛没有讲,也是过去迦叶佛讲的,是尸弃佛讲的,是燃灯佛讲的,是日月灯明佛讲的。 业,妙有,不空如来藏。当体即空,空如来藏。真空妙有乃心现。执著于业时,即已执相。空有不二,心现空现有。不要让空有束缚。反用空有调自心。妙用业力变愿力。 受持《法华经》一句,生一念欢喜心,胜过以满虚空七宝供养诸佛菩萨 你现在在这里是不是当下供养十万亿佛啊?这都是佛金口玉言呐!「一念信解」也好,「一念信解」胜过无量劫修无量法门的功德的无量倍!是不是一念供养无量佛啊?受持《法华经》一句,生一念欢喜心,胜过以满虚空七宝供养诸佛菩萨阿罗汉。《法华经》经云:诸善男子,于我灭后,谁能受持,读诵此经。今于佛前,自说誓言。此经难持……读持此经,是真佛子,住淳善地。佛灭度后,能解其义,是诸天人,世间之眼。又云:于未来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来智慧者,当为演说此法华经,使得闻知,为令其人得佛慧故。若有众生不信受者,当于如来余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则为已报诸佛之恩。 真正的佛法:不是善,不是恶,是真实!是真相!!真相是什么?您本来是佛,不从修得,本来就是!万法皆是一人一念之所变现,您明白了一心三藏,刻骨铭心深信不疑,即已脱离六道轮回!即已成为“分真即佛”!如是我闻---您“闻”了没有? 知妄即真,会相归性。生灭由心显,无住无不住! 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诸法实相义」就是「妙法莲华」,就是「法华三昧」,就是「一心三藏」,就是「阿弥陀佛」。「实」就是「阿」,「相」就是「弥陀」,也可以叫「诸法阿弥陀义」;「实」就是「性」,「相」就是「相」,「诸法性相义」;「实」就是「空」,「相」就是「有」,「诸法空有义」;「实」就是「如」,「相」就是「来」,「诸法如来义」。 明白了以后你怎么样讲都是《法华经》。《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中,在「意功德品」怎么讲?受持《法华经》的人他想什么、说什么都是《法华经》,都是佛说,你不要去争。即使现在佛没有讲,即使在佛三藏十二部经找不到,那也是过去古佛所讲的法,不要有任何怀疑;即使我释迦牟尼佛没有讲,也是过去迦叶佛讲的,是尸弃佛讲的,是燃灯佛讲的,是日月灯明佛讲的。 修行的方式方法有多种多样,无论念佛、念咒、诵经、礼拜、听经闻法,这都是方便善巧。目的都是为了去私心贪心执着心。能做到万缘放下,一切都不挂在心上,没有一切的私心、贪心与分别执着心,妄念歇下即是菩提。 修行就是修心,而不是走形式,更不是装腔作势,弄虚作假。是要真做,真干、真行、真放下,真的空心,没有一点贪心、私心与执着。真的没有一点的自我分别、爱憎取舍心。修心就是要落实在这一句上,一定要做到、行为到。要真正的无私、无爱憎取舍的自我分别心。这一句是我们所有修心学佛人的宗旨。也是我们学佛必须要实践的必要手段。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得真实的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