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莲 发表于 2017-1-26 19:46:40

【与你同行】平淡对人心清净的重要

【与你同行】平淡对人心清净的重要2017-01-24 临西县净域寺
https://y.gtimg.cn/music/photo_new/T002R68x68M0000015xMzF0LjxH9.jpg彼岸纯音乐 - 舒缓心情的音乐处方http://res.wx.qq.com/mmbizwap/zh_CN/htmledition/images/icon/appmsg/qqmusic/icon_qqmusic_source263724.png一个人从小到大常常有很多欲望,为了实现这些欲望,他们常常会想尽各种办法,动用种种可以利用的手段。可是,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当一种愿望实现以后,他们还会绞尽脑汁去追求另外的目标。其实,当这些整天为了自己的欲望奔忙的人,停下来反观自心的时候,他才发现平淡的生活才是最好的生活。○○





﹃故事﹄·············佛教中有一则扫地和尚的故事,说的是在一座县城里,有一位老和尚,每天早上天蒙蒙亮的时候,就开始扫地,从寺内扫到寺外,从大街扫到城外,一直扫到离城二三里远。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小城里的年轻人,从小就看见这个老和尚在扫地。老和尚虽然很老很老了,就像一株古老的松树,不见它再抽枝发芽,可也不见衰老。
有一天,老和尚坐在蒲团上,安然圆寂了,可小城里的人谁也不知道他活了多少岁月。过了若干年,一位长者走过城外的一座小桥,见桥上镌着字,字迹大都磨损,长者仔细辨认,才知道石上镌着的正是那位老和尚的传记。根据老和尚遗留的戒牒推算,他活了137岁。
当时有一位将军在这小城里扎营时,突然起意要放下屠刀,恳求老和尚收他为佛门弟子。这位将军丢下了他的部下,拿着扫把,跟在老和尚身后扫地。老和尚心中自是了然,向他唱了一首偈:
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人人都把心地扫,世上无处不净地。
从故事中却能使人悟出,平淡对人心清净的重要。
现代人也许会讥笑这位老和尚除了扫地、扫地,还是扫地,生活太平淡,太清苦,太寂寞,太没出息。其实这位老和尚就是在这平淡中,给小城扫出了一片净土,为自己扫出了心中的清净,扫出了137岁的高寿,谁能说这平淡不是人生智慧的提炼?

法国杰出的启蒙哲学家卢梭认为现代人的物欲太盛,他说:“十岁时被点心、二十岁时被恋人、三十岁时被快乐、四十岁时被野心、五十岁时被贪婪所俘虏。人到什么时候才能追求睿智呢?”
人生在世,不可能没有欲望。除了生存的欲望之外,人还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是促进社会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动力。可是,欲望是无止境的,尤其是现代社会,物欲更具诱惑力,如果管不住自己的欲望,随心所欲,就必然会带来痛苦和不幸。
一个人自由不自由,不在于随心所欲,而在于能时时顺心尽意。哲人说:“人的自由并不仅仅在于做他愿意做的事,而在于永远做他不愿做的事。”这句话旨在提醒人们,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度的,有规则的。有了行为的不自由,才能获得精神上的真正自由。而精神自由的人,大多能慎物节缘,自甘平淡,保持一种宁静超然的心境。做起事来才会不慌不忙,不躁不乱,井然有序。面对外界的各种变化自然也就不惊不惧,不愠不怒,不暴不恼。而在物质的利诱面前也心不动、手不痒。没有小肚鸡肠带来的烦恼,没有功名利禄的拖累,活得轻松,过得自在。白天知足常乐,夜里睡觉安宁,走路感觉踏实,蓦然回首时也没有遗憾。心灵常处于一种稳定、平衡、有规律的正常状态。这才是心灵的最大舒展。
我们再看看那些拒绝平淡者。他们管不住自己的物欲,有的掉了脑袋,有的当了囚犯,有的虽然侥幸没有被检举揭发出来,但整天提心吊胆,如同惊弓之鸟,稍有风吹草动就惶惶不可度日,那颗心早就无从谈起自由与否了。
一个人能有一颗淡泊的心,不为名利所累,不为世俗所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不是件很容易就能做到的事情。这需要树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名利、地位等身外之物要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态度,这样才能使自己“君子坦荡荡”,而不会陷于“小人常戚戚”之境地。
在追名逐利惟恐不及的现代社会里,不要小瞧这不起眼的平淡心态,它能于利不趋,于色不近,于失不馁,于得不骄。它还会帮助你抗拒物欲的诱惑,帮你事业有成。有了它,你才会彻悟人生的真谛,进入宁静高远的生命境界。○○


李萍 发表于 2017-3-19 11:07:09

佛讲了49年法,就是为了传一句话,万法一念现,一念现万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与你同行】平淡对人心清净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