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三藏-_B0F1s 发表于 2017-1-16 13:18:00

一心三藏章第三十八 正说三德藏,亦即如来藏。法身即空藏,报化不空藏。空不空不二,一心即三藏。已究于根本,还当智分明。 正观空藏有,原来空不空。反观有藏空,当下不空空。圆观不二门,对二说不二。如心经说言,照见五蕴空。 五蕴妄心相,本由真心现。当下即真空,故曰不空空。空即真如性,本具诸法性。当下即五蕴,故曰空不空。 如心经再言,是诸法空相。空即真如性,本具诸法性。当下即诸法,故曰空不空。相即妙真如,故曰不空空。 此一心三藏,次第而圆融。非一非不一,非三非不三。非一又非三,即一又即三。故一即是三,故三即是一。 此一心三藏,非并非不并。若说其是并,三者本是一。若说其不并,空藏不空藏。及空不空藏,三相宛然存。 此一心三藏,非纵非不纵。若说其是纵,三者本是一。若说其不纵,表有先与次,再有中与后,次序历然分。 此一心三藏,总说为一心。一心既为总,三藏为万别。互为总和别,别别互别别。非一非不一,非别非不别。 倘若说是一,一佛成就时,一切皆成就,能有此事乎?若说不是一,一佛成就时,他人永不成,能说此理乎? 倘若说不别,佛菩诸圣贤,情无情诸凡,万类炽然异。倘若说有别,圣不多一丝,凡不缺一毫,四大五蕴同。 复喻梦中事,合法不二门。梦境若梦人,境多人止一。境若非梦人,离人何有境?梦人与梦境,不二之法门。 更言梦中境,此境与彼境。若此非彼境,能现是一人。若此即彼境,云何乱纷纷?此境与彼境,不二之法门。 再喻拳和掌,合法不二门。掌若即是拳,云何不拳用?掌若不是拳,离拳何有掌?拳头与手掌,不二之法门。 更言掌中指,此指与彼指。若此非彼指,皆由一拳现。若此即彼指,各有其名分。此指与彼指,不二之法门。 法说生与佛,合喻不二门。若众生是佛,云何不妙用?若众生非佛,离生何有佛?佛菩与众生,不二之法门。 王阳明心学,亦标此为真。睹物能伤情,万物一气分。格物致良知,良知乃天生。以四句教人,知行合一论。 大光明为镜,人人皆此明。基于如是理,谁人非谁人?明于此法义,无须修与证。成菩萨自利,圆教位分明。 大光明为镜,各人各自明。基于如是理,谁人即谁人!明于此法义,弘法度众生,成菩萨利他,圆教位上增。

妙法莲华王 发表于 2017-1-16 17:22:10

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

HCBXF 发表于 2017-1-17 10:06:08

阿弥陀佛,顶礼法施!

一心三藏-_B0F1s 发表于 2017-3-4 11:34:00

《楞严经》讲到:摩登伽女听佛几句话当下证三果罗汉(她之前连罗汉是什么都不懂);再听文殊菩萨几句偈颂,当下证四果罗汉,这还是小乘果位1。憍陈如比丘听佛传了「苦集灭道四圣谛」之后,当下证四果罗汉2。舍利弗听马胜比丘四句偈颂:「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实际上凭借前两句偈颂,当下证初果罗汉;然后皈依佛陀,再听一遍四圣谛,当下证四果罗汉3。在《楞严经》倒数第二段讲,一个马上就要下无间地狱的十恶不赦的大坏人只剩一口气了,听了「如来藏」的道理,当下罪障消除,变地狱为佛土4。
而在《法华经》,这方面讲得太多太多5。《法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讲:听闻一篇《如来寿量品》,无量众生证罗汉、辟支佛、菩萨、乃至等觉菩萨,特别是讲「尔时」6;最后还讲,对《法华经》一念信解,功德有多大呀?比你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度法门(实际包含了无量法门)——八十万亿恒河沙劫的功德还要大无量倍7。就是一念信解而已啊!好好看佛的金口玉言。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叹红楼》 唐 如来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