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红楼》 唐 如来使
《叹红楼》唐如来使
过去未来,莫谓智贤能打破
前因后果,无缘毕竟不相逢
厚地天高,堪叹古今情不尽
痴男怨女,铁柱铜床债难酬
不识本心,喜笑悲哀都是假
谓自见性,贪名求利总因痴
十法界中,假作真时真亦假
三藏一心,无为有处有还无
整个生命的过程就是能量的获取与释放的过程。除了从饮食中获取能量外,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我们还需要从虚空中获取能量、这个能量的获取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虚、静二字而已。 生命中能量的得与失告诉你一个天大的秘密:当你充满欢喜心、慈悲心、包容心的时候,时空的能量会源源不断流入你的身体;当你打开智慧之门,法喜充满的时候,你获得的能量将超乎你的想象。当一个人真正发一个大的善愿后,他会在瞬间得到无限的能量。反之,当你内心充满怨恨、恐惧、无奈、嫉妒、烦恼的时候,你的能量会迅速流失,加速衰老与死亡,尤其是恐惧,它会让你的能量顷刻间丧失殆尽,失去生命。知道了这个秘密,你该知道了如何让身体健康,如何消除疾病了吧这一切,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绝对不能是装出来的,虚荣心也是极为消耗你的能量的。人在说谎的时候是很消耗能量的,这点你必须知道。 建造一个充满祥和的能量场我们很多人都有这个经验,就是你到一个陌生的家庭或单位的时候,如果你有足够的感应能力,你就会感受到这个家庭或单位是否和谐。这是因为在这个小空间里聚集着人心念好坏的能量场。这个能量场不仅影响你的心情,更能影响你的健康。还有,在与陌生人之间交往的时候我们很多人也会有这个经验,就是有的人会给你很舒服的感觉,让你很有亲近他的念头,而有的人就会让你很紧张也很不舒服,一刻也不想和他在一起。其实这些都是和人的心念有关。很久以前的时候,有些德高望重的老中医,他们有着菩萨一样的心肠,病人到他那里,不用吃药病都能好三分。为什么就是这个充满祥和之气的能量场让病人感到心情舒畅。心情舒畅,病自然就会退去。而现在,大多数的医生不是想着如何让病人减少痛苦,而是盘算着怎么才能从病人的口袋里多掏些钱出来,好让自己拿的回扣能多一些。这就是现在人之所以看不好病的其中原因之一。所以,今天我们无论在单位还是在家庭,首先要知道心念的重要性。善念感召的是健康和吉祥,恶念感召的是疾病和灾难,这绝对不是迷信,而是实实在在的科学。 如何获取能量实际上,整个生命的过程就是能量的获取与释放的过程。除了从饮食中获取能量外,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我们还需要从虚空中获取能量、这个能量的获取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虚、静二字而已。 虚极、静笃是修炼的层次。在这个状态下,天地的能量可以随时为我所得。首先你要静下来,静下来,代表你开始减少能量的消耗,而虚,才能开始从太空宇宙中吸收能量。而能吸收到什么样的能量,则取决于你的内心,你有什么样的内心,你就会感召到什么样的能量。这就是同气相求、物以类聚的道路。 智慧是什么智慧其实也是一种能量,而且是高级的、看不见的能量。一个人能力的大小,其实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他的智慧。这就是伟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号召力、为什么他们做事就能成功的根本原因。他们的内心蕴藏着无穷的智慧,他们是心念一动,就会调动大量的能量来帮助他完成所要完成的事业。智慧能量的来源需要我们能虚极静笃来从天地吸取。一个静不下来,虚不下来的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大智慧的。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个人拥有的能量大小是和他的心量完全成正比的,他的心量有多大,他吸取的能量就会有多大,能量越大,能力就越强。 起心动念皆是能量的消耗应该知道,做任何事情,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需要付出能量代价的。其实,无论是生命的过程还是做任何事情,都是能量的收放过程。我们说,当一个人运气好的时候,他往往做什么事情都容易成功,因为这个时候他内在的能量是充足的。但任何人的能量状态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要善于把握时机,该干的时候干,不该干的时候就要韬光养晦。我们的能量消耗主要是通过起心动念消耗的。你每发出的一个念头都是通过能量的消耗来完成的。佛、道为什么强调心要清凈(清静),其实就是要你减少起心动念,减少能量的消耗。什么是禅定禅定就是身体几乎处在能量不消耗的状态下,就和计算机「待机」的状态差不多。一个人「命」的能量构成我们知道生活在现实当中的人,每个人的命都是不同的。命看起来复杂。其实说透了也很简单,从能量的角度讲。一个人的命无非就是由体能、智(慧)能、德能三部分构成。再细分的话,德能是一个人能量的树根,慧能是一个人能量的树干,体能是一个人能量的枝叶。 佛法之真谛 佛法非迷信,非宗教信仰,乃是宇宙万法之真理真相!它是讲真,讲实,讲宇宙万物的起源以及所有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心三藏章第三十八 正说三德藏,亦即如来藏。法身即空藏,报化不空藏。空不空不二,一心即三藏。已究于根本,还当智分明。 正观空藏有,原来空不空。反观有藏空,当下不空空。圆观不二门,对二说不二。如心经说言,照见五蕴空。 五蕴妄心相,本由真心现。当下即真空,故曰不空空。空即真如性,本具诸法性。当下即五蕴,故曰空不空。 如心经再言,是诸法空相。空即真如性,本具诸法性。当下即诸法,故曰空不空。相即妙真如,故曰不空空。 此一心三藏,次第而圆融。非一非不一,非三非不三。非一又非三,即一又即三。故一即是三,故三即是一。 此一心三藏,非并非不并。若说其是并,三者本是一。若说其不并,空藏不空藏。及空不空藏,三相宛然存。 此一心三藏,非纵非不纵。若说其是纵,三者本是一。若说其不纵,表有先与次,再有中与后,次序历然分。 此一心三藏,总说为一心。一心既为总,三藏为万别。互为总和别,别别互别别。非一非不一,非别非不别。 倘若说是一,一佛成就时,一切皆成就,能有此事乎?若说不是一,一佛成就时,他人永不成,能说此理乎? 倘若说不别,佛菩诸圣贤,情无情诸凡,万类炽然异。倘若说有别,圣不多一丝,凡不缺一毫,四大五蕴同。 复喻梦中事,合法不二门。梦境若梦人,境多人止一。境若非梦人,离人何有境?梦人与梦境,不二之法门。 更言梦中境,此境与彼境。若此非彼境,能现是一人。若此即彼境,云何乱纷纷?此境与彼境,不二之法门。 再喻拳和掌,合法不二门。掌若即是拳,云何不拳用?掌若不是拳,离拳何有掌?拳头与手掌,不二之法门。 更言掌中指,此指与彼指。若此非彼指,皆由一拳现。若此即彼指,各有其名分。此指与彼指,不二之法门。 法说生与佛,合喻不二门。若众生是佛,云何不妙用?若众生非佛,离生何有佛?佛菩与众生,不二之法门。 王阳明心学,亦标此为真。睹物能伤情,万物一气分。格物致良知,良知乃天生。以四句教人,知行合一论。 大光明为镜,人人皆此明。基于如是理,谁人非谁人?明于此法义,无须修与证。成菩萨自利,圆教位分明。 大光明为镜,各人各自明。基于如是理,谁人即谁人!明于此法义,弘法度众生,成菩萨利他,圆教位上增。 一心三藏章第三十八 正说三德藏,亦即如来藏。法身即空藏,报化不空藏。空不空不二,一心即三藏。已究于根本,还当智分明。 正观空藏有,原来空不空。反观有藏空,当下不空空。圆观不二门,对二说不二。如心经说言,照见五蕴空。 五蕴妄心相,本由真心现。当下即真空,故曰不空空。空即真如性,本具诸法性。当下即五蕴,故曰空不空。 如心经再言,是诸法空相。空即真如性,本具诸法性。当下即诸法,故曰空不空。相即妙真如,故曰不空空。 此一心三藏,次第而圆融。非一非不一,非三非不三。非一又非三,即一又即三。故一即是三,故三即是一。 此一心三藏,非并非不并。若说其是并,三者本是一。若说其不并,空藏不空藏。及空不空藏,三相宛然存。 此一心三藏,非纵非不纵。若说其是纵,三者本是一。若说其不纵,表有先与次,再有中与后,次序历然分。 此一心三藏,总说为一心。一心既为总,三藏为万别。互为总和别,别别互别别。非一非不一,非别非不别。 倘若说是一,一佛成就时,一切皆成就,能有此事乎?若说不是一,一佛成就时,他人永不成,能说此理乎? 倘若说不别,佛菩诸圣贤,情无情诸凡,万类炽然异。倘若说有别,圣不多一丝,凡不缺一毫,四大五蕴同。 复喻梦中事,合法不二门。梦境若梦人,境多人止一。境若非梦人,离人何有境?梦人与梦境,不二之法门。 更言梦中境,此境与彼境。若此非彼境,能现是一人。若此即彼境,云何乱纷纷?此境与彼境,不二之法门。 再喻拳和掌,合法不二门。掌若即是拳,云何不拳用?掌若不是拳,离拳何有掌?拳头与手掌,不二之法门。 更言掌中指,此指与彼指。若此非彼指,皆由一拳现。若此即彼指,各有其名分。此指与彼指,不二之法门。 法说生与佛,合喻不二门。若众生是佛,云何不妙用?若众生非佛,离生何有佛?佛菩与众生,不二之法门。 王阳明心学,亦标此为真。睹物能伤情,万物一气分。格物致良知,良知乃天生。以四句教人,知行合一论。 大光明为镜,人人皆此明。基于如是理,谁人非谁人?明于此法义,无须修与证。成菩萨自利,圆教位分明。 大光明为镜,各人各自明。基于如是理,谁人即谁人!明于此法义,弘法度众生,成菩萨利他,圆教位上增。 一心三藏章第三十八 正说三德藏,亦即如来藏。法身即空藏,报化不空藏。空不空不二,一心即三藏。已究于根本,还当智分明。 正观空藏有,原来空不空。反观有藏空,当下不空空。圆观不二门,对二说不二。如心经说言,照见五蕴空。 五蕴妄心相,本由真心现。当下即真空,故曰不空空。空即真如性,本具诸法性。当下即五蕴,故曰空不空。 如心经再言,是诸法空相。空即真如性,本具诸法性。当下即诸法,故曰空不空。相即妙真如,故曰不空空。 此一心三藏,次第而圆融。非一非不一,非三非不三。非一又非三,即一又即三。故一即是三,故三即是一。 此一心三藏,非并非不并。若说其是并,三者本是一。若说其不并,空藏不空藏。及空不空藏,三相宛然存。 此一心三藏,非纵非不纵。若说其是纵,三者本是一。若说其不纵,表有先与次,再有中与后,次序历然分。 此一心三藏,总说为一心。一心既为总,三藏为万别。互为总和别,别别互别别。非一非不一,非别非不别。 倘若说是一,一佛成就时,一切皆成就,能有此事乎?若说不是一,一佛成就时,他人永不成,能说此理乎? 倘若说不别,佛菩诸圣贤,情无情诸凡,万类炽然异。倘若说有别,圣不多一丝,凡不缺一毫,四大五蕴同。 复喻梦中事,合法不二门。梦境若梦人,境多人止一。境若非梦人,离人何有境?梦人与梦境,不二之法门。 更言梦中境,此境与彼境。若此非彼境,能现是一人。若此即彼境,云何乱纷纷?此境与彼境,不二之法门。 再喻拳和掌,合法不二门。掌若即是拳,云何不拳用?掌若不是拳,离拳何有掌?拳头与手掌,不二之法门。 更言掌中指,此指与彼指。若此非彼指,皆由一拳现。若此即彼指,各有其名分。此指与彼指,不二之法门。 法说生与佛,合喻不二门。若众生是佛,云何不妙用?若众生非佛,离生何有佛?佛菩与众生,不二之法门。 王阳明心学,亦标此为真。睹物能伤情,万物一气分。格物致良知,良知乃天生。以四句教人,知行合一论。 大光明为镜,人人皆此明。基于如是理,谁人非谁人?明于此法义,无须修与证。成菩萨自利,圆教位分明。 大光明为镜,各人各自明。基于如是理,谁人即谁人!明于此法义,弘法度众生,成菩萨利他,圆教位上增。 一心三藏章第三十八 正说三德藏,亦即如来藏。法身即空藏,报化不空藏。空不空不二,一心即三藏。已究于根本,还当智分明。 正观空藏有,原来空不空。反观有藏空,当下不空空。圆观不二门,对二说不二。如心经说言,照见五蕴空。 五蕴妄心相,本由真心现。当下即真空,故曰不空空。空即真如性,本具诸法性。当下即五蕴,故曰空不空。 如心经再言,是诸法空相。空即真如性,本具诸法性。当下即诸法,故曰空不空。相即妙真如,故曰不空空。 此一心三藏,次第而圆融。非一非不一,非三非不三。非一又非三,即一又即三。故一即是三,故三即是一。 此一心三藏,非并非不并。若说其是并,三者本是一。若说其不并,空藏不空藏。及空不空藏,三相宛然存。 此一心三藏,非纵非不纵。若说其是纵,三者本是一。若说其不纵,表有先与次,再有中与后,次序历然分。 此一心三藏,总说为一心。一心既为总,三藏为万别。互为总和别,别别互别别。非一非不一,非别非不别。 倘若说是一,一佛成就时,一切皆成就,能有此事乎?若说不是一,一佛成就时,他人永不成,能说此理乎? 倘若说不别,佛菩诸圣贤,情无情诸凡,万类炽然异。倘若说有别,圣不多一丝,凡不缺一毫,四大五蕴同。 复喻梦中事,合法不二门。梦境若梦人,境多人止一。境若非梦人,离人何有境?梦人与梦境,不二之法门。 更言梦中境,此境与彼境。若此非彼境,能现是一人。若此即彼境,云何乱纷纷?此境与彼境,不二之法门。 再喻拳和掌,合法不二门。掌若即是拳,云何不拳用?掌若不是拳,离拳何有掌?拳头与手掌,不二之法门。 更言掌中指,此指与彼指。若此非彼指,皆由一拳现。若此即彼指,各有其名分。此指与彼指,不二之法门。 法说生与佛,合喻不二门。若众生是佛,云何不妙用?若众生非佛,离生何有佛?佛菩与众生,不二之法门。 王阳明心学,亦标此为真。睹物能伤情,万物一气分。格物致良知,良知乃天生。以四句教人,知行合一论。 大光明为镜,人人皆此明。基于如是理,谁人非谁人?明于此法义,无须修与证。成菩萨自利,圆教位分明。 大光明为镜,各人各自明。基于如是理,谁人即谁人!明于此法义,弘法度众生,成菩萨利他,圆教位上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