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莲 发表于 2017-1-14 14:47:27

什麼是「念」

什麼是「念」
  彼有疾菩薩,應復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眾生病亦非真非有。
  有病的菩薩,當你在生病的時候,「應復作是念」,重點在這個「念」,不是嘴裡唸佛的唸,那只是念的一種表象。
  當你生病時,比如頭痛,你想要它不痛,要它舒服,做不到。那個感受你並沒有去想它,可是怎麼也擺脫不掉,那就是念。
  你感冒了,你思想還照樣在想,那個感覺身上難過的,並不是思想的,那就是念。
  一定要清楚認識什麼是念,如果把念當作是心理的普通狀態,是錯誤的。心理的普通狀態是不會停留的,比如我在講,大家在聽,這個在佛學名稱叫妄念。妄念等於是漂在水面上的一層油似的,不會停留。水會流動是表面一層,深水層是不動的。我們的思想也一樣,在表面漂動的是妄念。「妄」,因為它虛妄,不實在。所以你用不著除妄念,你不用對它客氣的,它根本就不停留的。比如你現在一邊聽我講話,你思想不能集中,一邊還有很多事情在想,這個是妄念,它不會停留的,不停留所以是「妄」。
  那個真正的「念」是你去不掉的。比如剛才講的,你生病的不舒服感覺,那個念頭去不掉。其實那個還是妄念,不過比較妄念起來,那個是念的根。所以這個念不是第六意識的分別念,是第六意識接近到第七意識,意識的根。
  念是很麻煩的事。學佛的人口口聲聲說要念佛,為什麼大家念佛不得力?都是妄念的念,沒有真正的念。真念佛的正念起來的念,那連阿彌陀佛四個字的佛號都沒有了。心心念念掛到了,那叫作念。
  比方我們欠了某人的債,或者吃素的人想吃葷又不好意思,叫你心裡不要想吧,唉,這念頭實在又掛到心上,這就是念。
  又如許多學佛的人說,自己不要名不要利,依我看來很多都還在求名求利,他自己都不明白,那個東西叫作念。
  三十七菩提道品是以四念住為根本,其它都是從四念住來的,乃至所有修持方法,也是以四念住為根本。四念住歸納起來就是兩個東西:生理和心理。念身的感受是苦,和念心的思想無常,下面都是解釋,實際上就是念身心兩個東西。身心兩個東西合起來就是一個人,所以我們修菩提,要從這一念開始。
  我們把這個「念」字解決了,現在回到原來這句經文:「彼有疾菩薩,應復作是念」,生病修道的人,應該重新起這個觀念。注意!是要「重新」,生病的時候痛苦得要死,怎麼會重新起這個觀念呢?這就是切實的功夫了,就是上次提到過天王道悟禪師,給人丟到水裡去,在水中還會浮起,臨死後來為什麼還叫痛?這裡面是個大問題,大家要在這裡參。禪宗有很多這樣的典故,比如有些祖師,沒有悟道以前,打坐時有百鳥銜花來供養,天人送食,悟了道之後,這一套都沒有了。照我們想法,是不是不悟道比較好?悟了道反而沒有那麼大神通。
  天王道悟禪師臨死時告訴徒弟,喔喲喔喲是不痛的,這跟叫唉喲唉喲到底有什麼不同?你們要好好去參。
  當我們生病的時候,這個感覺到痛,很難過的時候,你有一個東西沒有在痛、沒有在難過。你覺得自己很難過的那個是念!那個沒有在難過,沒有在生病,沒有在痛苦的,大家不曉得知不知道?我們要在這裡用功,才能夠懂得佛法。
  比如我們這裡有一位同學,他一直感覺到身體不好,有病。依我的看法,他一點病都沒有,他什麼地方有病呢?他的念有病。自己感覺到有病,拿現在的話講是心理病。我斷定他沒有病,但要他先去醫院作健康檢查,結果今天把醫院報告拿回來了,什麼病也沒有。所以一切是唯心所造。我們修行的功夫,就在怎麼把這念的力量轉過來,才是學佛,八萬四千法門,就在這一下,這是真功夫。
  所以「彼有疾菩薩,應復作是念」,生病修道的人,應該重新起這個觀念,什麼觀念呢?「如我此病,非真非有,眾生病亦非真非有。」這是感受方面的問題。
  大家會唸《心經》,開始就講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是五陰解脫。生病最痛苦是受陰,像這次我感冒一身骨節都痠痛,動一下都痛。還好我先用了些藥把肺保住,否則這把年紀得了肺炎一定報銷了。雖然如此,這個週身痛只好捱了,這就是受陰的痛苦,要能觀「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那是真功夫了。
  這個時候想陰沒有受痛苦的,照樣起作用,你想醫生,想吃藥。那個痛苦的感受是受陰上的,就是所謂苦受樂受。病也是在受業報。這個時候如何求得解脫?要念轉,這不是空洞的理論,要真實的智慧觀察。這時你念什麼咒啊,甚至連藥師佛的師母都請來,痛的時候受陰照樣痛。
  那麼佛法豈不是不靈了嗎?靈的。你這個時候要用止觀的觀想,如何轉這一念的感受,《維摩詰經》講的就是這個東西。他叫我們怎麼轉呢?「如我此病,非真非有,眾生病亦非真非有。」所謂病苦,都是感受方面的,同樣地,你唸了一堂佛下來,覺得好清淨好舒服,對不起,你還是在玩受陰感覺。你唸了一堂南無阿彌陀佛,把濁氣叫出來了,煩惱也叫完了,沒得力氣了,身子覺得清淨了,這是感受清淨,是靠不住的。
  所以很多念佛的人,到臨死的時候,這個受陰整個在痛苦中,佛都念不起來了,這我看得多了。這個時候沒有什麼功夫的,你想要恢復平常打坐念佛的那個清淨功夫,你不要作夢了。那個功夫到哪裡去了?功夫在病中,就在痛苦中。你能認清楚這一點,就可以成佛了,可以解脫了。
  這個時候要觀「如我此病,非真非有」,這怎麼說呢?病的時候確定是真的,痛就是痛,難過就是難過。但你要曉得那個病痛非真非有,你要能觀察自己的心理,不去配合這個感覺,那要真功夫的,完全要在病中去體會。你不去配合這個感受,那個感受就站不住了。
  雖然站不住了,你還是在病中,但可以馬上做個測驗,假如你原來在發高燒,你能夠拿開這受陰的感受,那個體溫立刻就降下來。現在醫學研究也說,病只有三分,你的心理觀念加上了,就變成十分。所以你要觀察自己這個病不是真的,是四大假合不調和來的,是空的。這是講菩薩境界,眾生呢?「眾生病亦非真非有。」都一樣的,很平等。
  解脫的功夫在作觀,要仔細觀察自己身心的狀況,這是一念來的,這一念解脫,病痛就減輕了。這是第一種作觀的方法。第二種作觀的方法,如果平常修密宗淨土的,把別的境界,佛的境界能夠用第六意識觀得起來,這個病痛就減輕了,受陰減輕了。所以這個觀有兩重意義,一是真正的觀察,一是作觀想。
  (恭錄自南公懷瑾先生《花雨滿天維摩說法》收起
http://b200.photo.store.qq.com/psb?/V12KLciJ2yWJmV/SAsI.DSvzPtv5KmNp6qsQYnXZWBuy2oTwSOPwyU9Tvg!/c/dMgAAAAAAAAA&ek=1&kp=1&pt=0&bo=6wFjAQAAAAAGAKg!&t=5&tm=1484373600&sce=60-2-2&rf=0-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什麼是「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