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三藏-_B0F1s 发表于 2016-12-21 14:58:25

历代高僧《楞严经》之评价

历代高僧对楞严经之评价


      《大佛顶首楞严经》自唐代流传到中国以来,逐渐成为整个汉传佛教传承修证的根本依止,作为修证之圭臬,备受历代高僧推崇。该经堪称“小三藏”,涵盖禅、净、密、律、教,五宗八教,统摄万法。无论修任何法门,若有志于今生有所成就,必须通达楞严义理。本文恭录从唐代到近代高僧对楞严经的精选开示,以飨同修。


唐·百丈怀海大师:
百丈大师最早将《楞严咒》纳入丛林之朝暮课诵内容。大师所订的清规,世称「百丈清规」,天下丛林无不奉行,为禅宗史上创下划时代之功绩,亦为《楞严经》的流传跨出历史性的第一步。


唐·黄檗大师之引述:
唐代僧。福州闽县人,姓氏不详。学通内外,人称黄檗希运。曾谒百丈怀海,并大开心眼,得百丈所传心印,后于黄檗山鼓吹直指单传之心要,四方学子云集而来。谥号「断际禅师」。禅师语录广引《楞严经》文。详于《黄檗禅师传心法要》。


唐·玄沙大师之引悟:
《宋高僧传·卷十二》载:「玄沙乘《楞严》而入道,识见天珠」。《景德传灯录·卷十八》载:「福州玄沙宗一大师,法名师备……阅《楞严经》发明心地,由是应机敏捷,与修多罗冥契。诸方玄学有所未决定,必从之请益。至若与雪峰和尚征诘,亦当仁不让。雪峰和尚赞曰:『备头陀(玄沙大师)其再来人也』」。


唐末五代·云门文偃禅师之征引:
唐末五代僧。「云门宗」开山祖师。师之机锋险峻,门风殊绝,世称「云门文偃」。 大师征引《楞严经》之文详见于《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中》。


北宋·文遂大师之深究:
文遂禅师,杭州人,尝深究《楞严经》,谒己师述己之所业心得,深符经旨。师云:《楞严》岂不是有八还义?遂云:是。师云:明还甚么?遂云:明还日轮。师云:日还甚么?遂懵然无对,师诫令其焚其所注之文。自此服膺请益,始忘知解。


北宋·长水子璇大师:(贤首宗第八代祖师)
「《大佛顶密因了义首楞严经》者,乃竺干之洪范,法苑之宝典也。昔能仁以出震五天,独尊三界,假金轮而启物,现玉毫而应世,观四生之受苦也,惠济庶物,愍群机之未悟也……则斯经也,可以辩识诸魔破灭七趣,谓止及观,修圆教妙明之心,发真归源,证上乘至极之说」。


北宋·晋水净源大师:(贤首宗第九代祖师)
「《大首楞严经》者,乃九界交归之要门,一乘冥会之妙道也。征诵咒则六时围绕,辨证果则百日宴坐。虽事仪而冲邃,实理观以融明者也。若夫修三观而均七大,黜魔境说历圣位,则近古章句,亦云备足」。


北宋·圆悟克勤禅师之征引:
北宋代僧。至五祖山参谒法演,蒙其印证。从文照法师学讲说,又从敏行授《楞严》。与佛鉴慧懃、佛眼清远齐名,世有「演门二勤一远」之称,被誉为丛林三杰。弟子有大慧宗杲、虎丘绍隆等禅门龙象。曾于夹山之碧岩,集雪窦重显之颂古百则,编成《碧岩录》十卷,世称禅门第一书。一日大师偶见寂音尊者所著的《楞严尊顶法论》叹曰:「此真人天眼目也,即施长财,百缗劝发」。 大师征引《楞严经》非常多,详见于《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


北宋·德洪寂音尊者:
「《首楞严经》者,开如来藏之要枢,指妙明心之径路,了根尘之妙诀,照情妄之玄猷。真所谓入一乘之坦途,辟异见之宏略」。


北宋·戒环大师:
「论三经大致,无非为一大事因缘,而必先藉《般若》发明,次由《楞严》修证,终至《法华》印可,然后尽诸佛能事序固如是也。然则,导达禅乘决择正见,莫尚《楞严》矣。」


元·天如惟则禅师:
「《首楞严经》者,诸佛之慧命,众生之达道,教网之宏纲,禅门之要关也。世尊成道以来,五时设化,无非为一大事因缘。求其总摄化机,直指心体,发宣真胜义性,简定真实圆通。使人转物同如来,弹指超无学者,无尚《楞严》矣」!


明·交光真鉴大师:
「是则斯经也,一乘终实,圆顿指归。语解悟,则密因本具,非假外求;语修证,则了义妙门,不劳肯綮,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之要道,无有越于斯门者矣夫」!


明·紫柏大师:
「首楞严,此言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事究竟坚固,即《法华》触事而真也,第名异而实同……倘能悟此,则《楞严》与《法华》字字皆实相顶佛也」。


明·憨山大师:
「原夫首《楞严经》者,乃诸佛之秘藏,修行之妙门,迷悟之根源,真妄之大本。」「此经说如来藏性功德无穷,咒乃诸佛心印,印持无尽,显密双修,成佛真要,故说不能尽,若依教修行直成菩提,无复魔业,是谓最胜法门也」。
「《首楞严经》者,诸佛如来大总持门,秘密心印,统摄一大藏教,五时三乘、圣凡真妄、迷悟因果,摄法无遗。修证邪正之阶差,轮回颠倒之情状。了然目前,如观掌果,可谓澈一心之源,该万法之致,无尚此经之广大悉备者。如来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世间,舍此别无开导矣……良以此经,摧九界之邪锋,拆圣凡之执垒,靡不毕见」。
「《首楞严》一经,统摄一代时教迷悟修证因果,径断生死根本,发业润生二种无明,名结生相续,顿破八识三分,故设三种妙观,摄归首楞严大定,是为最上一乘圆顿法门,直显一真法界如来藏性,称为妙圆真心」。
「如来最极之至圣,集凡圣同居之法会,现无量光明之瑞相,演秘密难思之神咒,说微妙难思之法门,断历劫生死之爱根,销五阴邪思之魔业,得见所未见,幸闻所未闻」。


明·幽溪传灯大师:
「大矣哉!《首楞严》之为经也,无法不具,无教不收,狂心若歇,歇即菩提,胜净妙明,不从人得,谓之华严圆顿可也……可谓明心见性之妙门,成佛作祖之秘典也」。


明·莲池大师:(净土宗第八代祖师)
「千生百劫,得遇如是至精至微、至玄至极之典,不死心信受,而生此下劣乖僻之疑,可悲也夫!可悲也夫!」


明·蕅益大师:(净土宗第九代祖师)
「是诚一代时教之精髓,成佛作祖之秘要,无上圆顿之旨归,三根普被之方便,超权小之殊胜法门,摧魔外之实相正印也」。
「至矣哉!《大佛顶经》之为教也,依妙性而开妙悟,起妙行而历妙位,成妙果而归妙性,永超七趣沈沦,不堕修心岐径,戒乘俱急,顿渐两融,显密互资,事理不二,诚教海之司南,宗乘之正眼也」。
「得此法印,可辨邪正,不被今时邪师所误矣!」「既未深明道路,又无真师,必洞彻教理,方死参究。虽不能通三藏众典,《楞严》一部,不可不精熟也,譬如独自远行,若不预问路程,断断必有错误!」


明·通润大师:
「《楞严》一经,统万法为儿孙,摄群经为眷属。文虽十卷,实大藏之都序也。有志教法者,不可不先读,又不可不熟读,熟则心目口齿间,隐隐隆隆,自有入路,不必借人颏颊,拾人涕唾,若果先明经义,回视诸家注疏,泾渭立见。否则为注疏夺心,而经义反晦矣」!


明·柴紫乘时大师:
「此经不独该通五教,亦且圆摄三宗,盖《法华》、《华严》等经,互贯诸经之堂奥者也。而《楞严》一经兼贯《法华》等经之脉络者也。非遍阅诸经者,讵识此经之微妙?非熟谙此经者,又讵知其为诸经之纲领乎?」


明·大韶大师:
「《楞严经》者,如来纵横妙辩吐纳,虚空舌底锋铓神奇,变化绵绵密密如空谷响,全体是楞严大定,全体是大寂灭海中流出。恣肆汪洋,语言挥洒如激,悬河埋锋弢颖。每变每奇,莫测其浅深;融心融见,迷者之所忙然。心无是非之域,见无是非之境,即心是非双忘也」。


清·彻悟大师:(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
「首楞严者,称性大定之名也,以如来藏心而为体性,以耳根圆而为入门,以穷极圣位而为究竟,此依藏性之理,起称性之行,还复证入藏性全体,一经大旨,义灵于斯」。


清末民初·谛闲大师:(天台宗第四十三代祖师)
「此大佛顶法,是十方如来,及大菩萨,自住三昧,是故最尊无上,名之曰大佛顶,亦名第一义谛……皆即表示此最胜之法,所谓依最胜理,说最胜教;依最胜教,起最胜行;依最胜行,还契此最胜理。教行理三悉名大佛顶」。
「斯经高妙极致,非文言句义而能尽述。唯有退藏密机,虚怀仰赞而已,凡后之志学之士,苟能惜人身,得之不易。悟大教,值之倍难,或即生欲发真归元者,欲明心见性者,宜应于此一经,尽其心力,赤体荷担,坐卧经行,澄心体究,语默动静,反照提撕,其或宿种忽芽,大开圆解,如初春霹雳,蛰户顿开」。


虚云老和尚:(禅门巨匠,五宗大师)
「要带眼识人,又要有双好耳,听法能辨邪正,然后将所见所闻的,放进一个好肚里,比较他的是非得失,修行就不会走错路,不上伪善知识的当。现正是末法时代,你到哪里访善知识呢?不如熟读一部楞严经,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绥哀救,销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此成就,不遭歧路。而且,以我的愚见,最好能专读一部《楞严经》,只要熟读正文,不必看注解,读到能背,便能以前文解后文,以后文解前文。」「看《楞严经》若不归宗,跑马看花,就不中用。要读到烂熟,就能以后文消前文,以前文贯后文。前后照应,则全经义理,了然在目。依经作观,自得受用。」


宣化上人:(沩仰宗第九代祖师,美国万佛圣城开山祖师)
「《楞严经》无法不备,无机不摄,乃是一代法门的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不但楞严咒要背得出来,就是《楞严经》也要背熟。所谓「熟能生巧」,到时候,便有无穷的受用,有不可思议的感应。」
「佛法到了最后灭亡的时候,最先是《楞严经》没有了,因为楞严经是成佛的正因,证果捷径了义,众生业转重,故先隐没。」
「如果能像读书那样读经典,那么三藏十二部就很容易背熟。可是出家之后,认为这样就够了。或者念佛,或者参禅,或者持戒,或者想学密,所以就不读经典了,因为忽略读经的重要性,所以一代不如一代,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惯,这是佛教之不幸,如果再不即时纠正这种错误的观念,那么佛教的前途就不堪设想了!」
「在末法时代,一切天魔外道,魑魅魍魉、山妖水怪、所最怕的就是《楞严咒》。《楞严咒》是破邪显正的神咒,而《楞严经》即是为《楞严咒》所说的一部经,是佛教的骨髓。人若无骨髓,一定会死;佛教里若无《楞严经》,也可以说就无佛法了!所以在此末法时代,最好护持正法的方法,就是把《楞严经》能背出,《楞严咒》更要能背出,能背诵能读念,滚瓜烂熟,尽量发挥经中妙旨,一一为人演说。各位为了护持佛法,一定要把《楞严经》读得熟之又熟,随时随地可背可讲,此才不愧为真佛弟子!」

妙法莲华王 发表于 2016-12-21 15:02:19

南无大佛顶首楞严经

顺顺 发表于 2016-12-21 15:04:54

南无阿弥陀佛

13643634688 发表于 2016-12-21 15:31:37

南无阿弥陀佛

上善若水zcr 发表于 2016-12-21 15:57:32

       法华经偈言:[世尊,未曾有也。如来之法,具足成就不可思议微妙功德,教戒所行,安隐快善]:世尊,从来没有看到你这么好的相啊!微妙功德,是佛出世教化众生所示现的无量色身三昧功德。所以通过因缘法,通过有形有相的善法也可以帮助引导,启发众生修行,但这不是主业。主业是以「一心三藏」这个心地法门成就众生。       我们在「十八不共德」之所讲,身口意三业随智慧行,一切的慈善功德随智慧行。明心见性的菩萨已破我执和无明微细烦恼,在修证位具三昧定力,因而不复自随心行,这个境界不可思议。       其实见「一心三藏」这个法理法义,经过一段时间的观照,你都会不知不觉除掉一些恶习。真正明白佛法,置于真实之处,你的心态一定会潜移默化。也就是「俱崇密化之迹」,这是妙法。       天地万法唯一念真心所现,三千大千世界,万生万物皆为一体,皆由心现。真正修道时时刻刻不离心,觉悟人身的难得,时时妙显清净妙明的真如本性,污泥可以长出莲花,烦恼可以转为菩提。发挥真心的本性光明,心无障碍,佛的境界即在当下。   

上善若水zcr 发表于 2016-12-21 15:57:48

      佛法不离心,万法皆由心现。好的心态就是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不会固执己见,乐于接受新的正知正念的思想,破除自私的偏执,成就大爱的无私。随心自在的如来妙用,万法合成一界。佛法的智慧让利他的发心,成为众生从困苦难安的此岸到清净恒乐彼岸的光明使。       身心淸净,识为本体,一念归于大光明藏,已出三界。

上善若水zcr 发表于 2016-12-21 15:58:04

《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最后一段经文:诸善男子,于我灭后,谁能受持,读诵此经。今于佛前,自说誓言。此经难持,若暂持者,我则欢喜,诸佛亦然。如是之人,诸佛所叹,是则勇猛,是则精进。是名持戒,行头陀者,则为疾得,无上佛道。能于来世,读持此经,是真佛子,住淳善地。佛灭度后,能解其义,是诸天人,世间之眼。于恐畏世,能须臾说,一切天人,皆应供养。   (佛)再三再四地在这儿搞激将法:「谁能受持《法华经》,当着诸佛面前给我站出来,给我讲一句!」可见弘扬《法华经》之重要!当年法华会上那些菩萨是谁呀?就是我们!你当年不发这个愿,你现在不能来听闻《法华经》!这个道理太简单!谁能想得通,谁得大自在!

上善若水zcr 发表于 2016-12-21 15:58:36

《首楞严经》者,诸佛如来大总持门,秘密心印,统摄一大藏教,五时三乘、圣凡真妄、迷悟因果,摄法无遗。修证邪正之阶差,轮回颠倒之情状。了然目前,如观掌果,可谓澈一心之源,该万法之致,无尚此经之广大悉备者。如来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世间,舍此别无开导矣……良以此经,摧九界之邪锋,拆圣凡之执垒,靡不毕见」。 「《首楞严》一经,统摄一代时教迷悟修证因果,径断生死根本,发业润生二种无明,名结生相续,顿破八识三分,故设三种妙观,摄归首楞严大定,是为最上一乘圆顿法门,直显一真法界如来藏性,称为妙圆真心」。

上善若水zcr 发表于 2016-12-21 15:58:57

感恩一切,阿弥陀佛。

上善若水zcr 发表于 2016-12-21 16:00:32

一念随喜”之“一念”真实义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 佛告药王:又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这里的“一念”真实义: 是指刻骨铭心体悟相信了 “天地万法皆当人当下一人一心一念之所变现, 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这个世界只有一尊佛,一个人,一个念而已。 一尊佛,即是卢舍那佛,即是圆满报身,即是空不空如来藏; 一个人,即是毗卢遮那佛,即是清净法身,即是空如来藏; 一个念,即是释迦牟尼佛,即是无量化身,即是不空如来藏; 一尊佛,一个人,一个念皆是一心变现;卢舍那佛,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皆是一佛变现;报身,法身,化身,三身是一体; 空不空如来藏,空如来藏,不空 如来藏,其实就是一个如来藏。 明白此理,即是真正的“一念随喜”。<转>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历代高僧《楞严经》之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