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照 发表于 2015-2-28 15:15:05

一口吸尽西江水

  
  庞蕴居士参访马祖道一禅师,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马祖说:「待你一口吸尽西江水,我就告诉你。」庞蕴立即开悟。
  
  万法是一切有形的现象以及一切无形的道理、观念;举凡生活中所思、所见、所用、所接触,全都是法。一般人皆不能离开生活,离开生活就不是人;只要生存一天,只要还有生活的型态,还有身体的活动和心理的活动,就不能离开万法。那么,究竟是什么人才能不与万法相伴呢?
  
  这句话问得很高明:离开一切相对的事物及观念,一切不依赖,一切不应用,有这种人,其实就是解脱自在、大彻大悟、无罣无碍的心境。这种人的心境,已不是能够用语文描述出来的,名词也好、形容词也好,都不能代表这个人的广大心胸。可是即使把这个人带给你看,你也无法体会他的内心世界有多广大,容或由第三者向你介绍他或由他自我介绍,也无法讲得明白,还不如无言胜有言。所以马祖说:「等你一口吸尽西江水,我就告诉你。」由于马祖当时在江西,所指的西江可能是长江或赣江;不论是哪条江的江水,都是绝对无法以一口吸尽的,而庞蕴为何一听就开悟了呢?很简单,不与万法为侣,是有这样的人,但却无法想象、揣摩、形容、计较。他当下知道一口吸尽西江水是绝对不可能的,他的期待心马上就消失了,在他放下对内及对外的揣测追求之时,悟境便现前了。
  
  这个公案对现代人也有启示作用,大家都在争论对与错、是与非、真与假、善与恶等等,其实世间并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比较性的、阶段性的、区域性的正确,一旦时过境迁,正确的标准也随着改变,因此,不要以主观的自己强求他人认同,更不要自以为是真理的代言人。不可以说:「我的发现最正确,我的观点最标准。」只可以说:「提供我的浅见,请大家参考指教。」
  
  由于标准之外还有标准,正确之后另有正确,就应不断地吸收新知,虚心地多多学习着尊重他人,看看其他的地方,听听别人的意见,然后省察一下自己以为的正确,是否需要修正甚至放弃。
  
  如果别人的看法更周到、更有用、对人更有利,那就捐弃己见,接受他人的看法。如果衡量之下你的观点、方法确实比别人的高明,那就毫不保留地倾囊提供,和盘托出,但是态度务必谦虚。因为那只是一种暂时的方便,和比较的正确,不是真正的绝对正确。如此一来,对方觉得被尊重而愿意接受,大家会因而得利,自己也会继续进步。

妙妙闻心 发表于 2016-7-23 08:54:20

阿弥陀佛   法华奥典    位冠群经    闻即往生

感恩有点甜 发表于 2016-7-23 10:11:42

阿弥陀佛,

感恩有点甜 发表于 2016-7-23 10:12:09

阿弥陀佛,

一叶莲 发表于 2016-7-23 10:12:28

《《法华经》中的222个未曾有(佛在其他任何经典没有说过)》。               56:【应为善人说:明五双善人之相可为宣说】若有利根 智慧明了 多闻强识 求佛道者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人曾见 亿百千佛 植诸善本 深心坚固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人精进 常修慈心 不惜身命 乃可为说 若人恭敬 无有异心 离诸凡愚 独处山泽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又舍利弗 若见有人 舍恶知识 亲近善友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见佛子 持戒清洁 如净明珠 求大乘经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人无瞋 质直柔软 常愍一切 恭敬诸佛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复有佛子 于大众中 以清净心 种种因缘 譬喻言辞 说法无碍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有比丘 为一切智 四方求法 合掌顶受 但乐受持 大乘经典 乃至不受 余经一偈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如人至心 求佛舍利 如是求经 得已顶受 其人不复 志求余经 亦未曾念 外道典籍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久伴安好 发表于 2016-7-23 10:27:08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久伴安好 发表于 2016-7-23 10:27:26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妙法莲华王 发表于 2016-7-23 11:13:00

阿弥陀佛   

感恩有点甜 发表于 2016-7-23 14:02:05

阿弥陀佛,

小雪儿 发表于 2016-8-21 14:20:32

阿弥陀佛!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一口吸尽西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