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禅与禅生活
今天简单地和大家讲一讲生活禅和禅生活。这是个老题目,也是个新题目,要讲好这个题目并不容易,同时这个题目恐怕永远也讲不完。我说这个话的意思,是希望“生活禅”这一理念真正成为大家修行的理念、生活的理念,成为佛法在二十一世纪接引人的一种法门。尽管现在的信息比较发达,人文思想比较丰富,但是一种思想的成熟,并且要使它为大多数人接受,需要相当长的过程。因为佛法的内容太丰富了,如果把生活禅的内容展开来讲,使之成为修学佛法的一个基本理念,它应该可以包括佛法的全部内容。
佛法为什么要建立?佛陀为什么要出世说法?大家可能会异口同声地说:《法华经》上告诉我们,佛陀出现于世是为一大事因缘,就是要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就是佛陀要出世说法的本怀。但是众生与佛究竟有什么差别?差别的根本点在什么地方?我想来想去,这个答案只有从佛与众生在生活各方面的差别中去寻求。千经万论中提示了佛陀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它所指出的众生种种烦恼无明的方方面面,佛与众生的差别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呢?差别就在于佛陀的生活是清净三业的体现,众生的生活是染污三业的体现。三业即身口意,每个人都有。业是造作的意思,我们的生活就是三业的造作。造作表现在言行上,言行的积累就是业。业分为善业和恶业,我们身口意造作的三业,有善业,也有恶业;有清净的业,也有染污的业。如果把清净三业的标准降低一些,可以说,修善法就是清净三业,做恶事就是染污的三业。当然,清净的三业没有这么简单,为了便于说明起见,所以把它降低标准来说。三业的活动就是我们生命存在的表现,生命存在的表现就是生活。
我们要转化三业,要把染污的三业转化为清净的三业,这个转化的过程就是修行。修行就是对身口意三业的转化,修行就是改变我们的生活,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讲,一切的修行无不是禅,也无不是生活禅。整个的佛法就是教人们做这件事,就是要我们每个人转变三业,修正三业,所以整个佛法的修行都是生活禅。这么一个大题目,三月两月不可能讲完,佛教自从创立一直到现在,讲了两千多年也没有把它讲完。我之所以要用“生活禅”这个理念来阐释佛法,目的就是要把佛法和我们每个人的距离绝对地拉近,绝对地缩短,缩短到贴近生活,没有一点距离。我们学佛法真正能够达到这种程度,那我们要转变三业是一点问题也没有。
今天上午我在本届生活禅夏令营开营式上,就讲到了禅生活和生活禅,讲到生活禅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禅生活,禅生活才是生活禅的目标。大家都应该思考这个问题,把这个问题思考通了,生活禅就能弘扬,生活禅就能修行,生活禅就能落实兑现;否则的话,就兑现不了。
上面这一段话,等于是这个题目的点题。下面具体说一说生活禅和禅生活主要有哪些内容。
一、生活禅
(一)什么是生活?
第一,精神的生活与物质的生活。人类的生活可以说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总起来不外是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所有一切无形的,只能用情感、语言、思想来表达的属于精神生活;一切有形的,可以用实在的东西来满足感官需要的是物质生活。人类活动的实际内容就是这两部分。精神生活包括感情生活、道德生活、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物质生活包括行、住、坐、卧、饮食、睡眠等各个方面。
人类往往是重视物质生活,轻视精神生活。现在经常听说一句话:精神生活很空虚,这大概就是现在的时代病。年轻人一天没有物质方面的刺激—倒不是说穿衣吃饭,而是说离不开物质的刺激,一旦缺少了这种外部的刺激,就觉得受不了,寂寞得难耐。我不知道你们这些年轻人这几天怎么办—没有电视看,没有音乐听,我很替你们担心。就是说,感官需要这种物质刺激,包括实际的物质消费和借助物质表现为文化、艺术的刺激。有些小孩在家坐不住,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书往沙发上一扔,打开电视机。因为他精神很空虚,感官需要刺激,他没有想到今天在学校学习的内容要赶快复习,要温故而知新,只想到在学校受了半天罪,没有时间好好玩,赶紧弥补。年龄大一点的上班族,从早上起来去上班,希望马上到中午,找些三朋四友去餐馆。在机关工作的同志,根据我的观察,中午这一餐很少有回家吃饭的,都是想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到饭店去酒足饭饱,也希望得到一些物质方面的刺激。喝得醉曛曛的,下午的班很难上,只是到班上去一下就希望赶快下班;晚上则要到歌厅去消磨时间。我也是最近才发现这些问题,因为有机会接触这方面的人,他们会同我聊这方面的事,所以有此了解。
一个人精神空虚,不甘于过那种淡泊寂寞的生活,这样对个人的成长不利,对身体的健康不利,对学业的成就不利,对事业的发展更不利。我们可以想一想周围的人和事,有些人由于迷恋物质生活乃至于过度迷恋物质生活,那么在学业、事业上的成就会受影响,甚至还会影响家庭幸福和美满。我对社会的了解不够,不能讲出许多生动的例子,说服力不强。希望各位能够联系实际多思考,也许会得到一些启发。讲佛法的目的,就是为了治人的病。人有这个病,才能够开这个药方;没有这个病,开这个药方没有用。
我们现代人是物质生活胜于精神生活,这对我们人生的成就、道德的提升很不利。所以要反过来,把健康的精神生活和正当的物质生活结合起来,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生活方式。在这里我绝对没有要大家忽视物质生活的意思,因为你们也看到,在寺院里虽然物质生活很简单,但是必需的生活条件与设施还是要有。所以佛教在讲到僧团管理的原则时,也讲“利和同均”,就是说物质方面的分配和使用要做到平等。
第二,迷失的生活与觉悟的生活。迷失的生活就是我们凡夫染污三业所表现的生活形态;觉悟的生活则是圣者清净三业所体现出来的生活境界。原则上讲,把物质生活看得重于精神生活,就是迷失生活的表现;把健康的精神生活看得比物质生活重要,就是觉悟生活的起步。虽然它还不完全就是觉悟的生活,至少是觉悟生活的起点、开始。真正觉悟的生活那就是圣人的生活境界。作为学佛的表现,开始有这种意愿与要求,那就是我们觉悟生活的开始,或者说是清净三业的开始。
第三,净化的生活与染污的生活。迷失的生活最后所得的后果就是染污的生活。迷失的生活是一个生活的过程,染污的生活就是业的积累。业的积累不仅使我们这一辈子在修行上、在事业上没有成就,我们之所以轮回六道、流转三界,都是由染污的生活所致。觉悟的生活也是一个过程,觉悟生活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完全过净化的生活。净化的生活是个目标,净化的生活就是我们从染污的三业中获得解脱,使三业净化,觉悟圆满。
第四,凡夫的生活与圣者的生活。因染污的生活轮回三界就是凡夫;因净化的生活获得解脱,出离三界,就是圣者。
总的来讲,生活四个方面的八种表现,离不开身口意三业,身口意三业是我们生活的具体内容。身口意三业有善有恶,身口意三业有善恶的差别,所以就有凡夫与圣人的差异。这四个问题,每个问题都有两个方面,过分关注物质生活肯定就是偏重于恶性循环的方面,迷失的生活、染污的生活、凡夫的生活肯定是以恶业为主。因为每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不可能不作恶,只修善,作为凡夫不可能只有善业,没有恶业,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做些与道德不相容的事情。
最近,一个大企业家对我讲,他一辈子七十多年,从自觉的意识来说,一切好事是百分之百地去做,对坏事是百分之九十九地不做。我想一个人能做到这样是非常了不起的,已接近于完人。他是位很有名的企业家,事业做得很大,他能这样有自信地评价自己七十多年的生活是很了不起的。我不敢这样来评价我自己,因为有很多好事可以做,我不敢去做,或者没有力量去做,没有信心去做;虽然有很多事情是违心的,不该做的,但有时候也会去做。我对自己的评价只有三、七开,好事大概百分之七十我会去做,坏事大概百分之七十我不会去做。当然不能成为倒三七,成为倒三七就会是个有问题的人。
上面简单交待了什么是生活。当然什么是生活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能交待清楚,只能简单地作如是说。
(二)什么是禅?
我们年年办夏令营,办到今年已经是第九届,每次可能都讲到这个题目:什么是禅?讲清楚了没有呢?从讲法人的当下来说,总觉得是讲清楚了;从听法人的当下来说,也觉得了然于心。这就可以了。这个题目是讲不完的,永远也讲不完,讲完了就麻烦了。如果讲完了,就意味着佛法的教化功能停止了。佛法是真理,真理是不能发展的。比如“缘起性空”的道理,它是不能发展的;但是怎么样表述这四个字,怎么样讲清这四个字,那要发展,不发展就不能契合时机。用各种各样的方法、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讲这个道理,它都能够讲得通,这也是佛法的圆融无碍。讲“什么是禅” 也是一样,可以从各种角度来讲,不管怎么讲也讲得通,但讲不完。什么是禅?也分四点来讲。
第一,禅是方法。从禅的究竟来说,它不一定是方法,但是从它的起步,从怎么进入禅来讲,它有方法的一面。所以有时把禅与道合起来叫做“禅道”。道就是道路,就是方法,就是门,所以有时又叫“禅门”,进入禅的门。禅道也好,禅门也好,指的就是方法。
禅的方法多种多样,有世间禅,有出世间禅。世间禅基本上是与一切侧重于修炼的文化体系相通的,从佛法的角度来说,就叫共外道禅。佛法是把一切心外求法的信仰体系、文化体系都叫“外道”。外道不一定是个贬义词。心外求法是外道,次第禅或世间禅是共外道的禅。世间禅主要是指四禅八定,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修禅方法也是共世间的。一些搞气功的人拿我们夏令营手册上面讲的那些方法去教,也会得功能,可见这些方法有它共世间的一面,也可以说它是共法。但是在共法当中,也有不共的一面,共与不共、世间与出世间,它们的关键区别在出发点上。同是在这个地方打坐,可能张三修的是出世间法,李四修的是世间法;同样是数呼吸,可能你修的是无漏,他修的是有漏。原因就是外道修禅的目的是希望下辈子好些,希望明天好些,或者为了身体健康,或者为了获得功能。有了功能可以看病,能够判断吉凶。看病、预测是为了谋生抓收入,可见它是世间的。之所以是世间的,是由于他还在生死里面打转。如果我们具备了出离心,具备了菩提心的人来修,完全以忘我的精神来修这个法门,不是为了钱,不是为了功能,不是为了明天生活得好一点,而是为了永远的好—永远的好也不只是为自己,而是一切从众生出发,以四弘誓愿作为修禅的出发点,那它就是出世间禅。因此,方法是同一个,由于发心不同,导致的结果也就不同。修禅法要有人来指导,要有老师耳提面命来经常端正修禅者的态度。所谓态度就是指的这个发心。
第二,禅是道路。根据这条路能够从此岸到达彼岸,根据这条路能够从凡夫到达圣人的境界,根据这条路能够从迷失走向觉悟。我们怎么来理解这条路,可结合上面“什么是生活”这个题目去体会。
第三,禅是体验。有禅没有禅,就好像我现在喝这杯水一样,只有自己体验。你们不知道我现在喝的这杯水是什么水,也不知道是冷的,是热的,是咸的,是淡的,因为你们没有亲身经历。有了亲身经历,才会知道,才会有体验。禅就是这样,禅要靠自己体验。使用一定的方法,通过一个正确的道路,你就能够得到一定的体验。这个体验,就是那句老话:“有道无道,自己知道。”有些人本来没有道,但他说得天花乱坠,好像有道一样,实际他漏洞百出,没有道。凡是自己吹自己有道的人,恐怕基本上是没有道,这就是平常所说的:“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这个很有意思,民间的谚语把许多真理给揭示出来了。往往我们很胡涂,见了一个人,他说了一大通,简直是天花乱坠,他可以搞得地动山摇,你就没有想一想“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有本事拿一点出来看看就行了,不要说得那么多。
当然,真正修禅有体验的人,也会在言行上表现出来,表现为“行其所言”,但不会自己吹嘘自己。要实行教化,是言教与身教并重,或者身教重于言教。
第四,禅是境界。有禅的人是什么境界?没有禅的人又是什么境界呢?禅,说到底就是个境界,是圣者清净三业体现出来的境界,是获得觉悟的人所体现出来的生活境界,是由迷失到觉悟的人所体现出来的生活禅境界。
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这种境界、体验或者说方法、道路,在个人修行、个人体验的时候,所获得的境界,都是不共的,不能分享。但是有时候与之交谈,坐上十分八分钟,就会像古人所说的亲近那些有学问、有道德的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受,整个身心都是暖洋洋的。在你真正亲近他的时候,可以分享一点点他的境界,但一定要与其心心相印才可以分享,如果抱一种怀疑的心是分享不到的。这很有意思。有很多东西,认同了才可以分享,不认同就没法分享。医生看病也是一样,你相信那位医生,你的病可能很快就好了。如果是个毛头小伙子给你看病,摸一摸,给你开个药方,你便觉得不是那么回事,你不相信,开的药可能也不吃。你不相信他,你没有对他认同,所以你的病就不容易好。这就是我们主观上的障碍。所以能不能真正分享他人修行的境界、成就,这得看我们每个人的心态如何。不过,从根本上来说,你得到那种分享,如果不继续努力,不根据这个方法去做,那种分享只能是暂时的,片刻的,离开那个地方就没有了。
有许多人说,我在寺院里住了几天蛮清净,可一回到家里这种感觉就没有了。你分享了道场的清净气氛,这种气氛使你的三业暂时得到了净化,所以你觉得身心清凉、自在;你回到家里,柴米油盐酱醋茶,老婆孩子一切事情又来了,你当然烦恼。那么,我们学佛法学什么呢?就是要在寺院里学方法,学会使身心净化,回到家里还能够使身心净化,还能有这种境界。这并不是说老婆孩子就不要了,老婆孩子还得要,和以往不同的地方是,你那种精神境界还能够保持,你能够慈悲、平等地对待一切事,而不是把老婆孩子看成私有财产,看成掌上明珠,或者看成累赘,这都不对。你应以因缘法来看待,在一定的因缘条件下成就了此一法,所以它就是合理的,是合理的存在,我们就应如实观察这件事,如实对待这件事,你的心态就会好得多。你看成是私有财产,自己的妻子和别的男人说了两句话,你就不高兴,所以烦恼来了;孩子今天要买冰棍,明天要买书本,你只看到要钱,而没看到这是义务,是合法的,你看成累赘,所以你不愉快。如果你清
过五关 度六将 证菩提(修订版2015)
http://www.fahua123.com/forum.ph ... 33&fromuid=1687
(出处: 法华论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