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莲 发表于 2016-11-16 14:32:47

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

慧律法师 :【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11[问:身心以何为见?][是眼见、耳见、鼻见,及身心等见?][答:见无2016-11-16 慧律法师佛学平台
《慧律法师佛学平台》


[问:][身心以何为见?][是眼见、耳见、鼻见,及身心等见?]这「身心」用什么来看的,往外放射这个「见」。[答:见无如许种见。]「见,无如」讲到这个「知见」,并没有这么多,没有像这么多,「如许种见」。说:「见无如许种见」,「见」,没有分这么多「种见」。 [问:既无如许种见。复何见?]那么要用什么来「见」呢?「能见」的是什么呢?那到底是什么「见」呢?[答:是自性见。]就是我们的真如自性本来就有种种的见,如如不动的见。我们现在就是用【意识在见】因为习惯用【意识见】,分别心、执着心。由无始劫以来,都是用这种心在「见」。所以在【眼睛来说,变成眼识;在耳根来说,称为耳识】我们就是运用【妄想心】所变现出来的「见」。 我们现在是用什么「见」呢?「见」实在是没有这么「多种」,实在是「自性自有见」。所以答:「是自性见」。意思就是说,我们的本性自然有这种《妙有的见》的能力。但是它是透过《清净心、平等心的见》。所以我们形容《本性没有分别心》,并不是说什么都不清楚。『所谓无分别』,就是说它《虽然分别,但是不做分别想》。『本性』它自性就有那种能力。这个「自性见」,就是它本来就有那种能力,「见」的能力。 譬如说,开悟的人眼睛这样看;跟没有开悟的人眼睛这样看,都是一样,都知道一切境界,同样是六根、六尘、六识的名相。但是凡夫眼睛看出去的东西,他覆盖一层无明,覆盖一层执着,覆盖一层分别。明心见性的人,也同样这样见,碗就是碗,碗公就是碗公,电风扇就是电风扇,同样是这样看,但是他以【清净心看】,【清净心就是一合相,就是事理圆融】,看一切事相完全无碍。开悟的人也同样这样「见」;而不是凡夫说这个叫做碗。开悟的人说这个叫做碗公,那差别就很大了!开悟的人来看,说是男众;没有开悟的人来看,说这是女众。那么事情就严重了!大彻大悟的人看这个世间;跟凡夫看这个世间,完全一样。你说这支麦克风,是麦克风;开悟的人,也同样说这是麦克风。 你用【意识心见】;他用「本性见」。在唯识学来说【性识周遍法界】本性跟意识同时存在在一念之间,而周遍法界。意思就是说,法界都是我们本性的东西。简单来说,我们的妄想、无明,也是尽虚空遍法界。不论你转生到任何一处,只要有无明盖覆,你照常无法解脱,叫做【性识周遍法界】。 【如水与波】,【本性就如同水】,【意识心就如同波、波浪】心若是不受无明的风吹动,如水清映像,照天照地。我们的心,若是受到无明的风吹动,我们控制不了,那么波浪就一直生起,而波浪不能离开水。 我们的意识的当下,这个妄想若是【顿除】其实是不能【除】,也不能【断】;无明不能【除】,也不能【断】。讲【断跟除】是不得已的;讲【断】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断无明】,无明你怎么【断】呢?对不对?要《转识成智》,要转、要转,而那个《转》也是多余的。本来就『无生』的东西,你要《转》什么?你要《转》什么? 所以说,「答:是自性见」你用【意识心看】,也是「见」。你用【本性去看】,也是同样「见」,完全相同。所以有一个出家人来,他对禅很有兴趣,对净土也很有意愿,很欣赏净土,赞叹佛的慈悲、愿力。也很想要了解禅的道理,但是对于『本性』他始终是听不懂。有一天他就来问师父:请问法师!『本性』到底是什么东西?我告诉他:你现在说话的这个就是,你现在说话的就是。他就是没有悟,他认为『本性』好像是离开这个身体而存在。好像跟这个身体、说话、眼睛,是完全不同的东西。他以为『本性』是一种跟我们截然不同的东西。开悟的人;一定是跟我们不一样。他就是要问出『本性』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他不知道『本性』现在就是在【作用】,现在就是在【作用】你只要《不分别、无住》,这种东西就是我们本来的东西。可是你一直要找『本性』,就是《头上安头,知见立知》,永远找不到『本性』。 『本性』就是《当下这一念》的东西。你说《当下》也不对,也是多余的,因为也没有当下这种东西。因为【清净心】的东西,你要说《当下》,这只是一种形容而已。保持这个【清净心】,时间、空间,一切都瓦解。它《当下》尽虚空遍法界,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这个世间人,他不了解『本性』,他硬要把『本性』搞成一种东西。这个变成《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见』,就是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有『见』,有那个能力。但是我们强迫自己那个能力,变成怎么样子?本来它就是很【清净】的东西,我们硬要把它加上一层能力,这个能力就变成《起心动念的无明,叫做头上安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 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有【清净心】。《当下这一念》,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但是我们硬要将【清净心】,用我们无始劫以来的观念来猜测,说『本性』是什么东西。本来自然影现的东西却变成勉强,勉强的这一念,就称为【无明】。用现在的名词简单来说,就是自作聪明,它本来就是《无分别,清清净净、平等》,可是我们自作聪明,动一个念头,想要将本性影现出来,愈动念是离得愈远、愈动念是离得愈远,放下就是,放下这种东西就是。 我们世间人,不了解本性的东西,硬是要把【清净的本性】,一定要用【有形相的东西来安立】。他想:我一定要了解『本性』;愈想了解就愈偏离。『本性』不须要了解,【无形、无大无小,清净心、智慧心】,这一念即是。【无分别心、无执着心】,这一念放下,当下就是! 开悟的人大彻大悟;跟没有开悟的人,完全是同样的一个人,都一样。但是开悟之人的【心境】就不同了,同样是一个人是指外表,开悟的人他充满了欢喜心,他真正找到他本来的面目,他不会再为了生死、生老病死烦恼,他当下这一念就是涅槃,他当下就是圆成佛道。【不历僧祇获法身】,他不必经过无量阿僧祇劫,他的本来面目,就是【这一念】。你说【念】也不对,因为『本性』不能说【有念】。你说【无念】也不对,因为本性本来就有妙用。所以没有开悟;跟开悟的人,外表看起来都一样。你吃饭、他也吃饭;你休息、他也休息。但是他是圆成佛道的觉者、是圣者,他所影现出来的,都是安详、自在、解脱、慈悲喜舍,二十四小时中,充满了智慧。 凡夫也是这样,所见的都相同,但是他充满了贪心、嫉妒、分别。强迫自己去接受某一种观念,用这种错误的妄想观念,硬将这个世间《定一个标准》,因为《标准》产生无量无边的法,对立的法,就一直产生...我执、法执,就会一直产生。 所以我们的【清净心、自性】,本来就有「见」的能力,有「见」的能力。你注意听!这个有声音吗?这个没有声音。桌上有声音吗?桌上没有声音。这个有声音、这个有声音,声音自然产生,又自然消灭。我们的耳朵自然有听的能力,不管是有声来,耳朵也有听的能力。声音消灭,没有因缘会合的声音产生。现在听到有声,声歇听到无声,它同样有听的能力。不会因为有声、无声,而影响到『本性』的听。 我们今天所谓的听,譬如说这个人耳聋,这是因为耳根坏了,我们所发出的意识作用,只是借着耳根显现而已。我们现在所谓的神经系统,不是耳【识】。就算证得阿罗汉果,也还不能了解【根与识】,何况是『本性』。所以说听的能力,不管有声、无声,它都在听。就算全世界都没有因缘会合的声尘,它的能力照常一直存在。 简单来说,『本性』在六根触六尘中,六根的能力一直在作用,它从来不停止。眼睛现在在看,你们现在在看外境,眼睛睁开时,它有能力见。眼睛闭上时,它也一样见,它见到什么?它见到眼前一片漆黑,它这个能力,它这个能力不减。只是说借着眼根,来了解外境, 就算眼根坏了,『本性』也不会坏。你去问眼睛失明的人,你问他:你见到什么?他一定告诉你:我「见」到眼前一片黑暗。一片黑暗,也是所见到的东西。今天我们是借着光线,才看到外境。所以光线使我们产生【明与暗】的对立性关系。【明暗】是代谢之词,这是生灭。但是『见性』永远在作用,光线只是帮助,帮助你看到东西而已。光线并不会影响『本性』。有光线、无光线,眼睛都能「见」。或是看到黑暗,不然就是看到境界。所以我们现在说,有看见、没看见,只是变成世间的名词。我们现在说有看见,就是有光线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就说有看见。我们会说没有看见,就是因为灯光熄灭了,一片黑漆漆,只能用摸索的,所以我们就说没看见。 明心见性就不一样,明心见性的人,光亮时他看到一切境界。灯光全部熄灭后,他也能看见,见到什么?他见到黑漆漆的一片。『见性』一直作用,照常一直作用。所以《物有来去,光有明暗》『本性』不明不暗,一直妙有,一直作用、一直作用。 有一次一个禅师,要考他的徒弟,两人就一路走着...这个师父就在想,要如何教化徒弟,才能使他开悟,刚好看到前面有一群鸭子,这个师父捡起石头就往那一群鸭子丢过去,用石头一丢,鸭子就飞走了。徒弟对师父说:师父!鸭子都飞走了!师父突然捏住他的鼻子:是你的心飞走了,怎么会是鸭子飞走了。被这样一捏痛就开悟了!原来鸭子飞走是生灭,从这里去到那里。而你的『本性』是不动的东西,没有来跟去。鸭子飞走,自是鸭子飞走。对你的『本性』来说,物的生灭,不干碍你『本性』的东西。你『本性』的【清净心】照常一直作用。 你说「来去」,那是世间安立的名词。原来我们说「来跟去」,是意识心在分别。「不来不去」,原来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所以眼睛看到的东西,不管「来去」,『本性』完全如如不动。【境界、明暗、善恶】,这个都是代谢之词,生灭无常的名词。 「答:是「自性见」,『本性』就有能力可以「见」。 [何以故?]为什么呢?[为自性本来清净。]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是清净的东西。我们每一个人的清净自性本来就具足。[湛然空寂。]毕竟空。「空寂」就是无生。「湛然「就是清净心、智慧心,光明无量影现出来。虽然影现出来,但是当下就无生。这个「空寂」就是无量的欢喜心。一切境界,对他都没有作用,他完全放得下,他完成自觉的功夫。他的心犹如虚空,包容一切,无论如何变动,天地万物如何变迁,他当下这一念,就是不生不灭。他的心就非常寂静,寂静到无量的妙有现前。他的心非常安静,就算外境如何吵杂,他的心就是非常的清净。 [即于空寂体中。]「空寂」就是无一切语言,无一切思想,无一切意识分别,无一切执着,完成了觉性。无量无边的虚空当中,充满了智慧心,这个智慧心是有妙用的。所以「空寂体中」,这个「空寂」就是破一切相以后的寂静。 这个本体当中[能生此见。]就像水面平静无波时,完全不被风吹动。水面平静时,它不受影响,人一走近水面,水就能照得清清楚楚!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完全不受影响,因为他悟到不生不灭,能所双亡的时候,能观照的心,当下五蕴皆空,智慧心就产生了。一接触外境,了知这是缘起法,是不值得我们执着的东西。 他当下就悟到五蕴皆空,四大皆空,空性当中,他的意识心、分别全部停止,那一剎那之间,无明断尽,妄想顿除时。那时就像水不起波浪,心光立刻就现前了。智慧,无量无边的智慧,立刻就现前了。智慧现前之后,体相用一体具足。所以在「空寂体中,能生此见」,为什么?自性本来就有能力可见,自性本来就有见,而见见从来不分别。 「即于空寂体中。能生此见」这个「见」就是妙用,大般若的妙用。这个「见」不是我们眼睛见到那个「见」。这个「见」涵盖作用的意思。在「空寂的体中」能产生种种的妙用。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