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儿 发表于 2016-10-26 23:34:46
那么这个时候,在藏经上说,佛陀修了这个六年的苦行以后,他突然间觉悟一个道理,他想众生贪着五欲的相状,这个让一个人身心放逸,没办法修学圣道,但是你太过的辛苦搞得你精神体力都不够,也不能修学圣道。所以他觉得说,一个人要成就圣道,必须要走中庸的道路,你也不能把自己搞得太快乐,但是不能弄得自己身体太虚弱,所以这个时候佛陀就觉悟到中庸之道以后,他就离开了苦行林。小雪儿 发表于 2016-10-26 23:35:12
那么这个时候,吉祥感征,表章功祚,哀受施草,敷佛树下 ,那么这个时候有一个牧牛人,他把这个吉祥草,这个吉祥草古代是非常柔软,很有弹性的草,这个时候,就帮佛陀铺在一个石头,我们叫做金刚座,就是一个大石头,佛陀要坐之前这个牧牛人就把这个草先铺上去,这个时候佛陀结跏趺坐,这个时候的佛陀还做了一件事情,我们再补充一下,他受了牧羊人的这个羊乳粥。他洗完澡以后,有一个牧羊人就供养他一个养乳粥,羊乳熬成的粥是比较稠的,像粥一样的羊乳粥。那么这个时候的佛陀,他洗完了澡,也吃了东西,这个时候身心安座,这个时候就是表示他的心已经寂静下来了,那么是一个成道的方便。小雪儿 发表于 2016-10-26 23:35:33
再看第二段,降伏魔道。那么这个时候,佛陀在成道之前他还要做一件事情奋大光明,使魔知之。在藏经上说,佛陀在成道之前他就思维,三世诸佛要成道之前,都一定要做一个动作,降魔。所以他必须遵守这个轨则,所以他就用神通力让身体放光,让六欲天的天王,这个魔王知道说我要成道了,你要障碍我,趁现在赶紧过来。那么这个时候通知魔王,当然我们知道魔王的心情,是希望大家陪他在三界流转,所以有一个人要成佛,成佛以后要宣扬真理,这件事情魔王是不高兴的,所以魔王一定要阻碍这件事情,魔率官属,而来逼试,魔王就带了很多的他的眷属,呵责佛陀说,叫太子,你现在不准坐在这个地方,赶紧起座,你要在这个地方我就要伤害你了,那么这个时候佛陀怎么做呢?小雪儿 发表于 2016-10-26 23:36:02
再看第二段,降伏魔道。那么这个时候,佛陀在成道之前他还要做一件事情奋大光明,使魔知之。在藏经上说,佛陀在成道之前他就思维,三世诸佛要成道之前,都一定要做一个动作,降魔。所以他必须遵守这个轨则,所以他就用神通力让身体放光,让六欲天的天王,这个魔王知道说我要成道了,你要障碍我,趁现在赶紧过来。那么这个时候通知魔王,当然我们知道魔王的心情,是希望大家陪他在三界流转,所以有一个人要成佛,成佛以后要宣扬真理,这件事情魔王是不高兴的,所以魔王一定要阻碍这件事情,魔率官属,而来逼试,魔王就带了很多的他的眷属,呵责佛陀说,叫太子,你现在不准坐在这个地方,赶紧起座,你要在这个地方我就要伤害你了,那么这个时候佛陀怎么做呢?小雪儿 发表于 2016-10-26 23:36:31
制以智力,皆令降伏。佛陀用智慧的力量,这个智慧的力量我们解释一下 。其实佛陀是用了两件事情,从藏经上说,用智慧跟慈悲。佛陀先用智慧开导魔王,他跟魔王说:你是不能伤害我的,你过去生造了一个寺庙,而且那一生你很精进,持了八关斋戒,你以两种的善业力,但是你这个人贪爱生死,没有发菩提心,所以你这个安乐的果报跑到魔王去了。享受魔王的福业,他说你就盖一个寺庙,受持了八关斋戒这么一点魔王的福报力。佛陀说我生生世世行菩萨道的地方,我踏遍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一块土地不是我舍生命的地方,你随便指一块土地都有我曾经为了利益众生,而舍生命的地方。魔王不相信,说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佛陀说,我说的话如果是真实的话,大地证明之,佛陀以手按大地,这个时候大地六种震动,证明佛陀说的话是对的。但是这个时候魔王还是不相信,就使令魔军用箭射这个太子。那么佛陀先用智慧开导他,他也不服从。这个时候佛陀用慈心三昧,现出慈悲的光芒,慈悲无障碍。这个时候魔军的箭射到佛陀的身上,佛陀以大悲心的感化都变成莲花掉下来。这个是佛陀的降魔,以智慧跟慈悲使令魔王降伏,那么这个是在成佛之前他的一个降魔的过程。小雪儿 发表于 2016-10-26 23:36:53
第三个是正式成佛。得微妙法,成最正觉。佛陀在安座以后,降魔以后,最后终于成就了微妙不可思议的道法。小雪儿 发表于 2016-10-26 23:37:15
这个微妙道法我们解释一下,有些道法不一定是微妙不可思议的,比方说我们造善成就安乐的果报,造罪招感痛苦的果报,这件事情很容易理解,也没有什么高深,对不对?世间的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这个是很容易清楚的。无常,这个也没有什么高深,你只要心静下来你就会发觉你今天跟昨天不一样,小时候的你跟长大的你身心世界都变化了,色身也改变了,思想也改变了,只是我们执着,有一个不变的我,那是你打妄想捏造出来的。所以善业的道,那个因果的道跟无常的道,都不能讲微妙不可思议,因为这个容易理解。最难的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佛陀在空性当中不障碍一切法的缘起,在缘起当中又能够安住空性,无住生心,生心无住,这个不可思议,就是《楞严经》说的离一切相,又能够即一切法,他能够跟相状接触的时候,他不沾染相状,但是在相状里面佛陀来修六波罗密的法,借相修法。小雪儿 发表于 2016-10-26 23:38:07
大乘佛法的修学是怎么回事,先懂因果,断恶修善,这是基本功。但是第二个就是否定,佛法是先否定再肯定,诸位要知道否定门入,肯定门出。佛法先否定相状的存在,这个相状只是让你痛苦的,它会带动你放逸的,它会启动你生死业力的。你看佛陀在这个修解脱道的时候,那把这个相状是骂得一文不值,不净,苦,无常,无我,一无是处。你看所有的跟让我们离相的《金刚经》《般若心经》乃至于《楞严经》对相状都是呵责的,都是否定的。但是你看佛陀到了《法华经》跟《华严经》就不一样了,佛陀开始赞叹相状,他说相状是不会障碍你的,你要把前面丢掉的相状再借回来了,所以《法华经》就把相状借回来了,叫借相修心,你要藉众生的相来布施,你要藉众生的相来修持戒,藉众生的相来修忍辱,所以这个叫真空妙有,借相修法。所以这个微妙道就是佛陀从前面的无常无我,他离开了相状他选择了出家,但是成佛以后,我们看到佛陀又来到人世间弘扬佛法。但是这个时候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还是昨天的青山,夕阳已经不是昨天的夕阳了,就是佛陀的心态不同了。小雪儿 发表于 2016-10-26 23:38:23
他同时在因缘当中,他能够离一切相,又能够即一切法,不可思议。凡夫是单边的执著相状,二乘人是单边的远离相状,这个都不对。他能够走入中道他能够借相修法,这件事叫做得微妙法。那么当然佛陀是经过有过程的,佛陀先从安乐道的因果的思想,到解脱道的无常苦谛的思维,到最后的进入中道的思想,他知道这个真空妙有的道理,这个时候他正式成佛了,那么这个就是佛陀的一个从解脱道而迈入了菩提道,就是他得到的这个中道的第一义谛的智慧,真空妙有的智慧。小雪儿 发表于 2016-10-26 23:38:50
石破天惊说法华,风起云涌演楞严! 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 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