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芳 发表于 2015-2-6 10:45:51

悟后起修

       缘起       禅宗虽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开悟,但悟后仍需起修。山衲前年在终南山静修时,曾有一帮热衷禅修的大学生来山相访,茶叙中谈到禅宗的修持,有个大学生说网上有人主张只要顿悟了,就是一悟百了,没有再修的必要。因此在这些大学生之中引起一场辩论,就是讨论这「悟后起修」的问题。听到这些大学生的争论,山衲认为光是在理论上争辩没有什么用,因此借用几年前台湾禅宗泰斗惟觉法师曾经因同样问题,回答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的路易·蓝卡斯特教授的见解,为这些争论者解开了疑惑,息止了这场争论。今回闽僻居一隅,禅后无事,特地整理出以飨兴趣于禅修之读者。      悟后起修方是真修      佛法中所谓修道,修的就是我们的本心。祇要我们找到了本心,则道中其中矣。修行别无它意,就是将烦恼、妄想搁下,把握当下一念清晰明净,然后回到日常生活中来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因个人的根基、习气不同,因而会有不同的反应。但一切悉可由「动」中来磨练。概言之,根基高者,习气轻;根基低者,习气较重,因而根基低者应找一处保任(认),让大慈大悲心流露出来,以启迪般若智慧。      对于当下这一念心的领悟,也有程度上的差别。有的人悟到一心不乱,有的人悟到心即是佛,有的人悟到真如菩提心。此三种悟,本质上没有不同,但深浅有别。「悟」之于「修」犹如一条由终南山通往西安的道路,「悟」是把路看得清楚、明白了,「修」则是行。所谓「顿修」、「渐修」,正如比喻坐奔驰车也好,步行亦可,祇要愿意(发心修行)跨出第一步,无论快慢,悉可抵达西安。所以「悟」是「修」道之始,「悟后起修」就是这个道理。       但要真正到达西安,必须花时间、功夫,一步步走;纵然已经是终点在望,仍应步步落实。等到修好了,则第一步与最后一步了无差别,因为因赅果海果澈因源,因果是一如的。此又好比是看月亮,刚开悟犹如初一的新月,经过一番修持保任之后,方能见到十五的满月。望日满月的确与朔日新月同是月亮,但对于学人而言则有所不同。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在修行的道上,我们也要明白,悟后之修方是真修,亦正是古德所指点的「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为什么说「高高山顶立」呢?因为居高临下,当我们爬到山顶处,就可以对山下的景色概览无遗,其视野自与山脚下所见大为不同。立足于高山上,一切景物清清楚楚了然于心,这就是「高高山顶立」的意思。一悟至此,无有一法可以超越此心。经上所谓「诸法实相」,就是这个不生不灭的心。悟到最高处,无有一法可立。但是,登峰造极之后,仍须回头,仍要返回日常生活,发挥悲智愿行,勤修六波罗蜜,这叫做「深深海底行。」此时六波罗蜜方是真正的波罗蜜。知此修至六波罗蜜圆满,尔后始能臻于没有能修、没有所修的境界,再以六波罗蜜随缘度众。      一乘任运万德庄严      释迦牟尼佛行将涅槃前说,虽然度尽无量众生,而最后未尝度一众生;虽然说了千万法门,最后未尝说任何法。经上所谓「一乘任运,万德庄严诸佛」,就是当前一念与菩提即是一乘;能任其自性不迷失,二六时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随时保任,无论白天或晚上,顺境或逆境,总是持之以恒,不稍懈怠,如此一个月两个月;乃至于二年、五年、八年,甚至十年都不漏失,这就是功夫。「运」则是运用当下这一念心,运「空」不著「空」,运「假」不著「假」,运「中」不著「中」,始终保持此心清净自在。在修行的道路上,如果开悟了,便要如此而修,如此而行。这样叫做「一乘任运,万德庄严诸佛」。   秉持此法来修菩萨行,修佛智慧,才能对自己、对众生起大利益。根器高者开悟之后不仅自己蒙获利益,而且更要发大心立大愿,潜修山中深入禅定十年、二十年,在禅定中保任此心,以求澈见心性,达到明心见性,一心不乱;纵有泰山压顶,亦如如不动,否则空有「法身」而无报身,委实相当可惜。但是这个「悟」有深有浅,有高有低,所以要在一世、二世乃至数世中不停地修,不断地「悟」,必须「悟」、「修」交叠并进,道业方能不断进步,菩萨道方能圆满成就。       修行不离现在当下一刻       现在网上很多喜欢谈论禅宗,滔滔不绝「明心见性」、「一超顿入如来地」的人,其实,大多数是没有经过真实修证而执以文字的口头禅者,像以上见解是惟觉法师从他个人的真实体验中说出这番道理的,则是非常非常少见的。所谓修行不离现在,离开当下这一刻,即可能错失无数证悟的机会,因此每个人只要能契悟当下,即可把握到立地成佛的消息。但是,很多人都是一天到晚不是想到过去,就是想到未来,很少能活在「现在」。如果大家明白了这番「悟后起修」的道理之后,就不会像一些不明白「悟后起修」道理的人,以为在山上修行,以「悟」为究竟,而实忽略了度众生的责任。像这些认为修行就是为了开悟,开悟之后只要留在山林寺院自己受用就行了,这必然使佛教与社会大众脱离。如果主张悟后毋须再修的,并非说他不对,但这样所成就的祇有「法身」而己,而没有「报身」成就,所以还要「悟后起修」,才能得到真正的「三身成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悟后起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