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361940 发表于 2015-2-5 09:22:04

佛像种类浅析







佛文化在历史长河发展中,地方文化区域也有了不同的方向,大致可分为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文化不同,佛像的面相造型也不同。汉传佛像:面相圆润丰满,敦厚温和,慈祥,不怒自威,颜色受时代影响,现色彩鲜明,轮廓清晰,树脂佛像更是精致细腻,栩栩如生。(主要流传区域:汉族文化传播区)藏传佛像:表情大多凶愤,以众多女神像,男女双身像,复杂多变的造型是藏传佛像造像的突出特点(流传区域:西藏,四川,青海,云南等地)南传佛像:身躯瘦长,脸型秀丽,肉鬓高耸披着薄薄的圆领袈裟,通常是没有衣纹或者是布满了衣纹(流传区域:泰国,缅甸,高棉老挝,柬埔寨,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
常见的佛像、菩萨像、罗汉像以及明王像各自不同的特点。
  佛像特点小乘认为佛只有释迦牟尼一个,大乘则认为,十方三世有无量的佛。在无量的佛中,经常描绘供观礼拜的有:现世的释迦牟尼佛、未来世的弥勒佛、过去世的燃灯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无量寿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以及此世现阶段的贤劫千佛等等。佛像虽然有千万之多,但相貌、体态、神情都大致相仿,他们的区别只是手印、法物、坐姿有所不同,衣饰、背光、莲座有所变化而已。佛像的相貌、神态就是:安详、静穆、崇高、完美。
  菩萨像特点菩萨像可分两类,第一类侍立菩萨:如释迦牟尼身旁的迦叶、阿难尊者,阿弥陀佛身旁的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其中观音菩萨像就有几十种,如一面两臂观音、一面多臂观音、多面多臂观音、如意观音、送子观音、鱼篮观音等等。第二类是佛像旁所画的供养菩萨,如献花菩萨、献香菩萨、音乐菩萨等。
  菩萨外貌特征与佛相像,即刚足16岁的童男、童女相,凝聚着安祥之美,体现着慈爱精神。所不同的是佛顶有肉髻,菩萨顶无肉髻;佛面如满月,菩萨面如鸡子、芝麻或鹅蛋;佛的服饰单纯朴实,身披袈裟、偏袒右肩、显露心胸;菩萨的服饰要华美庄严,首戴天冠、身披璎珞、手贯环训、衣曳飘带。
  菩萨的相貌、衣饰相近,唯一的分别方法是手印和法物。如观音菩萨手持杨枝净瓶,而大势至菩萨手持莲花;衣饰则几乎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观音菩萨天冠中有一化佛(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天冠中有一宝瓶。弥勒菩萨(天冠弥勒)手持宝塔,文殊菩萨手持经筐或经卷,地藏菩萨手持摩尼宝珠和锡杖等。
  罗汉像特点罗汉形象在中国佛教绘画和雕塑中非常普遍,大约有三类:一是众多罗汉的组合像。如根据《佛五百弟子自说起经》而绘制、或雕塑的五百罗汉像等。二是根据佛典记述由十大弟子或十六罗汉中选绘的单独罗汉像。三是画家任意挥毫、不计尺度地画一比丘形象而加题为罗汉的。
  这些罗汉图,不论是降龙还是伏虎,也不论是与莽蛇同穴还是与虎豹为邻,都表现出佛教由无相、无念、无住以及众生平等观念而转化为慈悲、安祥的巨大亲和力。罗汉像外貌也许丑陋怪异,但却不乏慈悲与肃穆的内在美,体现出戒、定、慧三个方面神力。
  明王像特点明王像是佛、菩萨的忿怒像。六足尊是阿弥陀佛的忿怒相,军荼利是东方世界宝净国土多宝佛的忿怒相,金刚药叉是不空成就佛的忿怒相。这种忿怒像,以蹙眉瞪目、头发竖立、张口龇牙为通式。造像姿势诞生圣像童子形象,上身赤裸,下着短裙。右手指天,左手指地(佛经称,佛祖降生后,即向东西南北各行七步,并以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同时做大狮子吼:"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所以,造像中凡为此种手印者,均为释迦牟尼降生像。)成道圣像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双膝上,结定印,右手置右膝上,掌心向内,手指指地,表示大地做证,为解救众生不惜牺牲一切的言行。说法圣像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膝上,右手向上屈指做环形,名为“说法印”。布施圣像站立姿势,左手下垂结与愿印,表示能满足众生一切愿望;右手屈臂上伸结施无畏印,表示能够施于众生勇气和无畏精神。涅槃圣像即卧佛像,根据其涅槃情形塑造。右则面南而卧,右手支颐,自在安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佛像种类浅析